發哥論球/義大利四星裡皮掛帥 打造最強團隊

文/何長髮

義大利在1982年世界盃第三度奪冠,有着羅西神蹟的強烈個人色彩,隨後,又陷入24年的無冕之王,當2006年義大利成功第四度稱霸世界盃那回,正好相反,不再依賴個人球星的突出表現,靠的卻是老銀狐教頭裡皮所打造出的最強團隊戰力,也能以不是奪冠熱門之軍卻成功奪回冠軍江山的事實。

▲裡皮打造最強團隊戰力爲義大利在2006年世界盃奪冠。(圖/FIFA文宣提供)

2006年德國世界盃,裡皮執教的義大利以更加主動的防守,更加迅速的攻防轉換以及更加高效的進攻致勝。這支非典型的義大利打破了鏈式防守一味較被動穩守反擊的傳統,以更加均衡的整體進攻致勝,締造了反巨星式的勝利,即不依賴個別球星的發揮打法。

裡皮打造的藍衫軍風格,與傳統的義大利球風大不同。提到義大利足球,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無疑是堅固的混凝土式防守加犀利的反擊。這得提及上世紀60年代艾雷拉執教的國際米蘭令人窒息的四盯人加清道夫協防體系聞名江湖,當年由皮奇等五人組成的後防線是國際米蘭橫掃亞平寧乃至歐陸的基石。至於義大利國家隊,同樣以固守加反擊爲主要打法,涌現出如巴瑞西馬提尼、塔索提、科斯塔庫塔這樣的優秀後衛球員

還有1994年沙奇執教時代的義大利國家隊,之所以能夠與巴西會師冠軍決賽,靠的就是穩固的防守加突出前鋒巴吉歐前場的恐怖效率。

▲1994年義大利差點奪世界盃有位超級前鋒巴吉歐。(圖/FIFA文宣提供)

然而2006年的那支藍衫軍,並沒有如1994年巴吉歐那樣一枝獨秀的絕對巨星,雖然如布馮、內斯塔、卡納瓦羅、皮爾洛、托蒂等人也是名震江湖的大牌球員,但在裡皮的戰術體系中,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孤膽英雄,球星的地位及作用被淡化,無論攻防都依靠整體的配合和協作,這才能在不被看好的劣勢下,卻能踢出不敗而奪冠的佳作

2006年世界盃中,義大利攻進12球僅失2球。在強大的攻防資料背後,正是裡皮果斷放棄了前幾屆世界盃盛行的巨星路線,打造了最符合時代潮流的團隊足球。全部進的12球分散在多達10人身上,足見裡皮反巨星打造出的最強團隊。

後防線上,作爲當家中後衛內斯塔在小組賽第三戰受傷提前結束世界盃征程,但正當所有人都認定義大利的淘汰賽之路堪憂時,馬特拉齊卻很好地補上傷缺後留下的空位。雖然格羅索的防守實力有限,但有了中後衛乃至中場隊友的積極協防,還是讓他坐穩主力左邊衛位置,並充分發揮出其進攻端的特長,這纔有了準決賽加時絕殺德國的經典一幕。

藍衫軍雖然陣中不乏英薩吉皮耶羅、托蒂以及託尼這樣的優秀攻擊手,但藍衫軍還是在進攻端發揮出全民皆兵的特點,無一人進入那屆世界盃射手榜前9位,進球最多的託尼及馬特拉齊也僅各有兩球進賬,全隊攻進的12球由10名球員包辦,這樣多的攻擊點往往讓對手很難有針對性地施以盯防。

裡皮引領的團隊足球風格,在2006年世界盃結束後愈發在世界足壇成爲主流,只依靠一兩個超級巨星的球隊往往很難始終佔據主角的位置,如C羅納度所屬的葡萄牙國家隊,反而像西班牙及拜仁慕尼黑這樣強調整體配合及高效攻防的球隊則取得空前成功。

隨後世人見識了缺少真正意義鋒霸的西班牙隊,將令人暈眩的傳控足球發揮到極致,先後拿下兩屆歐錦賽及上屆世界盃冠軍;2013年叱吒歐陸的拜仁則將tiki-taka足球進一步強化,加快傳遞速度,讓進攻變得愈發高效,並輔以高強度的逼搶以及更加穩固的防守。這些積極的變化都要感謝2006年銀狐裡皮引領的非典型藍衫軍團體元素。

▲2006年義大利奪世界盃全隊擡起裡皮高舉金盃。(圖/FIFA文宣提供)

事實上2006年裡皮帶領的藍衫軍踢得不保守且更加主動,先後試用4312及4411陣式的義大利隊往往會主動出擊,通過中前場的積極拼搶掌控球權(德羅西、加圖索乃至邊路的佩羅塔及卡莫拉內西均是個中好手),然後由中場核心皮爾洛第一時間完成從守到攻的轉換。這就意味着,義大利能夠在每場平均控球時間不到五成(49.6%)的情況下,憑簡潔的傳遞及高效的進攻完成致命一擊。

追憶在06年世界盃以前,馬拉度納,巴吉歐,羅納度,席丹這樣的超級巨星都曾以一己之力在世界盃上留下經典。然而自2006年義大利之後,團隊足球成了世界主流,西班牙,德國都是成功團隊的明例

更別忘了06年義大利奪冠時,在組合年齡上已顛覆傳統,平均年齡29歲又7個月,要知在那之前44年的近11屆世界盃中,沒有一支冠軍球隊平均年齡超過28歲的,這點反映出上屆列強爭勝途中,老經驗佔有一定的優勢外,可見裡皮之智慧,懂得用整體力量分擔老球員體能上的負荷。

最後不能忽略2006年列強爭勝,最後贏球關鍵點,仍在防守扮演重要的角色,義大利全部7場比賽,除丟失一個烏龍球以及決賽一個12碼罰球之外,大門並沒有被任何強隊以正常的組織進攻所破,顯示防守成功是義大利第四度奪冠的保障。

>>>接收更多精彩賽事,歡迎加入《ETtoday運動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