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雜技特色 講好英雄故事

圖爲雜技劇《戰上海尾聲“碑”的段落劇照。

近日,作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的雜技劇《戰上海》在北京天橋劇場上演。該劇以同名影片爲故事藍本,從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動作場面與表現段落,將雜技與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實現了“劇與藝”的藝術創新。

與以往同類作品相比,該劇從題材創作到內涵表達,都有了較大變化。在表現英雄人物的性格與情感方面,該劇側重用內心獨白式的雜技動作語彙呈現。傳統的線性敘事被綜合性的視聽表演空間取代,觀衆欣賞的自主性被強化凸顯。編劇董爭臻說:“希望通過實踐,努力讓雜技的技藝再回歸到生活中去,這種迴歸是建立在生活審美基礎上的創造。”該劇由“形”入“象”,打破了傳統雜技的表演樣式,提供了雜技表意的成功案例。

劇無理不服人。劇中“智取密件”的片段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集體換裝的舞蹈場景不間斷地融合在角色表演進程中,衆演員在服裝變化中巧妙地幫助白蘭成功脫身,白蘭通過細微處的種種變化來配合表演。這一系列動作爲白蘭後面成功脫身的情緒蓄能,讓她在“飛車追趕”中情感爆發力更強。這樣的劇情設置,合乎人物邏輯事理邏輯,在創作手法上也構成了情節鋪墊和層次鮮明的對比。

劇無技不驚人。創作者技巧作爲全劇的一抹亮色,努力在“高、難、新、特”上另闢蹊徑。例如,在“暗巷逐鬥”場景中,創作團隊運用滑稽戲調節全劇表演的緊張節奏。在翻騰技藝上,大膽突破對雜技傳統道具特別是“圈”的使用。編導將頗具上海弄堂特色的生活場景和日常物品,衍化爲演員在劇情中展示技術技巧的輔助工具。該劇真正的詠歎調是通過道具體現出來,比如攻堅戰大軟梯蘇州河雨夜飛渡等場景。其中,“梅花樁”被巧妙地設計爲渡河過程中的橋墩暗樁。傳統的“舞獅雙人配合程式化的高難度技巧,準確地表現了我軍戰士淬火成鋼、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英勇氣概

劇無情不感人。雜技劇《戰上海》有諸多“動情”之處。如劇中用滾環、綢吊等雙人配合表現江華、白蘭在青年、熱戀和相思各個時期的場景。劇目開始用滾環,把青春活潑的朝氣表達出來了;兩人轉環時要求對手平穩,寓意兩人的感情趨向穩定;到最後用綢吊飛起來時,兩位演員抓得非常緊,寓意着兩人深刻的愛情。這種“以物喻人”“以人化物”的情感遞進式處理,生動細緻。最感人的場景是尾聲“碑”。一組表現力與美“較勁”的造型出現後,一隻和平鴿緩緩飛落在“雕塑”的掌心。

雜技劇《戰上海》的創作給了我們諸多啓迪。雜技劇的創作要尋找藝術與演出市場的平衡點。雜技劇的製作要做精,不能做空,要尊重雜技藝術的規律,不能跟風、速成,更不能把心思全放在怎樣包裝、怎樣用舞美來幫襯,片面化追求舞臺上的造勢,這些都不足以構成雜技劇創作的良性循環生態。我們應該更多從雜技本體去探索:以戲劇的雜技化爲出發點,發揮雜技特點,講好中國故事、英雄故事。在創作過程中,要找準劇情和藝術的結合點,強調雜技語彙表現的獨立性。同時,雜技創作者需要巧妙地打通雜技劇中戲劇化與雜技性的界限,使雜技語彙與戲劇情感高度融合,避免造成孤立不相稱的戲劇因素與單純炫技兩張皮”現象。

雜技劇《戰上海》獲得了口碑和市場的雙豐收充分證明了舞臺藝術工作者只要深入思考、耐住性子、悉心打磨,這類高揚革命先輩精神的紅色題材、禮讚英雄的現實主義作品,始終是爲廣大人民羣衆所喜聞樂見的作品,尤其對於年輕觀衆而言,影響力和感召力是巨大的。

(作者爲北京舞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