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從自由市場到關稅槓桿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爲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着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表面上看來是保護主義復辟,但細看條件與時程安排;更像是一場以關稅爲槓桿的權力遊戲,其精準度與操作性令人玩味。

除了中國遭「即刻生效」處置,其他國家多數獲得10%的基準關稅,而高額的懲罰性關稅則有三個月緩衝期,讓人不得不懷疑,美國是否一開始就設下談判空間,以時間換取條件。川普聲稱關稅是爲公平貿易,但從這樣的時間設計來看,它更像是預謀已久的政治槓桿操作,目的不是立刻收稅,而是換得讓步。

這場「談判式關稅」顛覆了自由市場的根本邏輯。長年以來,美國透過自由貿易與全球化分工擴張經濟版圖,建立制度信任與市場支配力。但當關稅變成可議價籌碼,制度變成利益交換工具,曾經倡議的規則與原則也開始變得脆弱。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方已與超過70國展開協商,要求對方減稅、開放市場、增加採購,以換取豁免待遇,幾乎是明碼實價的經濟談判。

以臺灣爲例,儘管多項產品面臨關稅威脅,但包括晶片與電子零件在內的關鍵項目早前被排除在外,反映出臺灣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地位。尤其臺積電(2330),不僅是本地經濟命脈,更是支撐美國AI、軍工與科技產業的核心。即便川普強調保護本土產業,也不得不考量對臺出手的連鎖反應。

然而,最新談話顯示美國對半導體的態度正進入動態調整階段。川普13日表示,將於近期公佈針對半導體「特定產業」的關稅措施,並指出部分公司將享有「彈性處理空間」。雖然目前晶片、電腦與手機仍列於豁免名單,但這項聲明顯示政策可能進一步細分與精準介入,也讓「全面豁免」的假設出現鬆動。

這樣的策略性出手,更進一步說明美國經濟政策背後的現實主義:強硬是爲談判,豁免是爲自身利益,政策彈性則是爲日後留手。即便推動本土晶片產業,短期內美國仍難擺脫對臺依賴。

川普「階段式課稅」與「差異化處理」,反映的不只是保護主義升級,更是供應鏈現實下的平衡動作。

這種以政治爲導向的經濟操作,已開始動搖全球對美國製度穩定性的信任。德國宣佈將自美聯儲取回1,200噸黃金,中國更大規模將黃金與外匯儲備內部化,並拋售逾500億美元美債。這些並非單純金融調整,而是對美國製度信任的重新計算——當制度不再中立,金流也會重新尋找避險方向。

對出口導向的國家而言,這是一場制度性壓力測試。臺灣大型企業尚可轉單、設廠因應,但中小企業無法吸收成本、快速應變,首當其衝。全球企業也已開始思考「供應鏈去美化」的必要性,以避開制度風險。

自由市場之所以運作,是因爲企業相信制度中立、規則可預期。當這些原則被關稅工具一一打破,影響的不只是貿易流向,更是對美國全球經濟核心地位的長期信任。

川普此舉究竟是爲造勢、爲圍堵中國,還是爲美企開出談判籌碼?至今仍未明朗。但可以確定的是,若美國持續以壓力取代規則、以利益替代原則,世界將開始尋找新的制度中心與市場夥伴。

自由市場與全球化曾是美國崛起的故事,但若它選擇背離這套敘事,未來的世界經濟,將不再由美國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