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消費糾紛影響商譽 許生忠:無店面公會已轉達

中華民國店面零售商業同業公會攜手臺北政府法務局舉辦「企業經營消費者保護宣導講座」。(圖/無店面公會提供)記者林昱均/臺北報導明天(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華民國無店面零售商業同業公會攜手臺北市政府法務局在今天(14日)舉辦「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宣導講座」,幫助消費者瞭解跨境網購糾紛處理方式,以及破解網路購物詐騙模式。無店面公會秘書長許生忠指出,最近Facebook網購詐騙而起的消費糾紛,有些甚至冒充成電商行騙、已影響商譽,因此公會也將相關問題轉達並請Facebook協助處理。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指出,這幾年的諮詢電話臉書經營中,經常接收到消費者透過網頁、臉書、LINE的廣告,買到名不符實、質價不符,甚至是被詐騙的消費經驗,其中以「一頁式廣告」最爲嚴重,像是消費者看到精美的手錶無人飛機等圖片,由於價格較低、文宣動人,加上業者宣稱貨到付款,就算再謹慎的消費者,也可能誤上賊船,遭到詐騙。根據刑事警察局統計,近3個多月來共接獲約3,300件詐騙申訴,等於每個月平均至少1,000件。

爲健全數位交易環境之企業責任,中華民國無店面零售商業同業公會與臺北市政府法務局合作研議可行之跨境消費爭議處理機制,並共同於今天舉辦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宣導講座,邀請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鄧惟中、瘋狂賣客經理羅鬱涵及副理林珊芝來分享。

▲臺北市政府法務局局長袁秀慧開場致詞。(圖/無店面公會提供)

臺北市政府法務局去(2017)年在大陸上海舉辦「2017上海臺北雙城論壇」,與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簽署了交流合作備忘錄,兩市將加強消費者保護交流合作,尋求建構跨境消費爭議處理平臺

鄧惟中表示,消費者保護其實跟拼經濟有關,不是民粹要跟業者對抗,是爲了讓整體產業更健全。

羅鬱涵與林珊芝則拆解網路詐騙模式,就網購來說,分爲「網路購物詐騙」及「Facebook購物詐騙」,「網路購物詐騙」最終目的是要消費者到ATM來匯款,而「Facebook購物詐騙」常是利用一頁式購物網頁、強調免運、特價等,但卻無法從該網頁查到賣家聯絡電話及營業地址,消費者若要測試該網頁真假,可直接打電話給賣家或在其線上客服詢問其客服電話來聯繫。若遇到疑似詐騙電話,須主動跟賣家或撥打165查證。

許生忠則指出,最近Facebook衍生網購詐騙造成消費糾紛,以及電商業者商標商品圖文被詐騙人士盜用,甚至影響電商業者商譽;因爲Facebook也是無店面公會的會員,所以公會也將相關問題轉達並請Facebook協助處理。▼無店面公會秘書長許生忠指出,Facebook也是其無店面公會的會員。(圖/記者李毓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