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敗」的難點在哪裡?

▲清宮廷畫家繪《雍正讀書像》。(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佳

「反腐敗」無疑是今天中國熱門話題,中國的歷史自從有官僚有國家開始,似乎就是一部反腐敗的歷史。但遺憾的是,儘管腐敗反了幾千年,可是遺憾的是,我們真正審視反腐敗的歷史,卻發現沒有一場反腐敗是成功的,而大反腐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大腐敗。

中國人反腐敗,手段嚴酷的比比皆是。比如朱元璋,對於貪官甚至採取扒皮酷刑。但是腐敗最終還是蠶食了每個一個個偉大的王朝。而反腐敗最終的結果不是人走政息便是戛然而止。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歷次反腐敗都無果而終?

首先:反腐敗激化了官僚集團內部矛盾。

以明朝的東林黨爲例,東林黨人是一些非常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人。但是正義之士掌權卻沒能帶來政權的清明。反而是風雨飄搖的明王朝更加動盪。因爲正人君子的東林黨人有一個看法說「君子有黨,小人無黨」,所以君子就應該「黨同伐異」。這樣一來,凡是和東林黨人不合的,都成了小人。另外,東林黨人對君子與小人的界定也有問題,同樣是爲非作歹,東林黨對「外戚」相當寬容,因爲他們是皇帝丈母孃家的人,但是對「閹黨」卻毫不留情,宦官們就鬱悶了,我們不過就是把男人的東西割了,怎麼連「好人」都做不成了?於是全天下的「小人」開始圍攻這批「君子」。大明朝也就更加國無寧日

第二:反腐造成官僚集團運轉不靈。

雍正皇帝上臺後,嚴厲查辦腐敗,糾正康熙的弊政。使得清朝的國庫日益充盈。但是隨着乾隆的繼位,嚴厲的政治紀律逐漸鬆弛下來,最終走向了和坤專權。爲什麼乾隆不能繼續父親的反腐大業呢?因爲治政之道在於寬猛相濟。說白了,就是要打一巴掌在揉三揉。雍正嚴厲反腐,到了乾隆一代,雖然政治清明,但是官僚集團運轉不靈的問題也已經出現,所以寬以待官成了乾隆不二的選擇。

古代的反腐敗爲何難有成績?這就必須說到中國獨特的政治文化,和官場價值觀

首先:封建政權的政治本質使然。

在封建時代,政權屬於皇家。皇家與百姓通常對立。這使得當官的很難辦,爲老百姓辦事還是爲皇帝辦事?這是個非常糾結的事情。再加上簡單的制度設計,落後的財政體制,使得官員必須在當個爲皇帝辦事的好官與當個爲百姓做事的好官之間做出選擇。皇帝養官,但不捨得給錢,官俸辦公經費都少得可憐,於是官要想完成皇帝的差事,就得拼命盤剝百姓。比如,清朝漕運是個肥差,大小官員無不貪污。清朝皇帝什麼都知道卻不敢過問,爲什麼呢?因爲康熙乾隆下江南的錢,都是這些貪官孝敬的,說白了真要查起來,貪污的錢去哪了?這些人可以說:都孝敬皇帝您了。

當官的人錢少事多,是便宜老百姓還是便宜皇帝,這真的不好抉擇。

第二,對上負責的官場價值觀造就貪污有理的政治邏輯

天下是皇帝的,皇帝世代相傳。當官的人又是爲了什麼?說白了當官的人保着皇帝坐天下,就是爲了能貪點錢花。如果有個別一兩個官,不想貪污,或是想整頓官吏,這簡直是不可理喻。大家都是給皇帝賣命的,天下都是皇帝的,給皇帝當官,拿皇帝點錢有什麼不行,你不拿憑什麼不讓我拿?所以,官僚反腐的結果通常是激烈的派系鬥爭。

至於皇帝反腐一樣行不通,對於官僚來說,爲皇帝當差就是爲了搞點錢花,如果皇帝玩反腐,光給官不給錢,這活就沒法幹了。官僚就會消極怠工,皇帝反腐最終的結果是官僚機器運轉不靈,那時候皇帝會陷入一種糾結,用蔣介石的話說:「反腐敗亡黨,不反腐敗亡國」。皇帝有皇帝難唸的經。

不論是皇帝反腐,還是清官反腐,中國古代嚴格的說沒有一場反腐敗運動是成功的。

封建制度的本質使得朝廷與百姓通常處於對立狀態,而官員則不得不在忠於皇帝與愛護百姓間做出選擇。這種選擇通常是艱難的。

而高度集權政治體制,使得官僚養成了對上負責的官場價值觀。上寬厚則下賣命,皇帝不讓當官的貪污,當官的就不給皇帝拼命。一個個封建政權就在腐敗墮落與運轉不靈之間反覆搖擺,最終走向尾聲

腐敗是無法被反掉的,但它卻可以控制。「反腐敗」不能依靠嚴刑重典,更有依靠清新良好的法制環境。只有對樹立民衆負責的官場文化和講求法制的政治生態才能從根本上治癒貪腐這個官場頑疾

●作者劉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館員。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