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歷史現場 科學家花50年成功重建「恐手龍」原貌!

▲重建完成的手龍全貌。(圖/翻攝自李永南官網)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約50年前的1965年,一支由波蘭蒙古聯合考古隊戈壁沙漠中發現了神秘恐龍的巨型武器。但一直無法重建整頭恐龍全貌。

自發現以來,這頭神秘生物的唯一線索:是牠的肩膀前肢後者測量竟長達讓人震驚的2.4公尺。這些化石是不世出的塊寶科學家宣佈它是新品種的恐龍,並且將它命名爲「恐手龍」,意即牠有「非同小可的可怕的手」。

由於缺乏更多完整的化石,早期的重建工作有時候得靠瘋狂的推測。1970 年,一位古生物學家甚至認爲「恐手龍」是「掛在大樹下、像巨型樹懶」那樣的生物。

直到近年,研究終於有了突破性發展南韓地質礦產資源研究所科學家李永南領導的一支團隊,分別在2006年和2009年在戈壁沙漠發現另外兩付恐手龍的化石,兩付標本雖然都並不完整,但將兩者結合,就足以拼湊出一副完整的骨骼,最終在近50年後的今天勾勒出爲這7000萬年前古生物的全貌。研究結果發表在本週三出刊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據李永南團隊對這些骨架分析顯示,恐手龍是「似鳥龍」(Ornithomimus,一類表面上有點像鴕鳥的恐龍)中最大的一種。身長11公尺,重約6.4噸,頭部有喙。寬大的臀骨和較大的腳骨,意味着恐手龍行動緩慢。

但牠不但不吃肉,而且連牙齒也沒有,只會吃草本植物小魚,與似鴕龍相似,是溫馴動物專家在化石腹部位置發現大量碎石,相信恐手龍是用前肢採集植物或魚類後,像鳥類般靠吞食石頭來磨爛食物消化

這些恐手龍的骨架也有一些在其他似鳥龍中沒有發現的特徵,例如長長的吻部和鼓起的背部。恐手龍看上去很能適應河流棲息地環境研究者表示:像鴨嘴似的喙可能幫助它在溪流的底部覓食,而爪子下面鈍而扁平骨頭,可能幫助牠們不陷入潮溼的地面原文請看這裡

恐手龍戶外活動圖。(圖/翻攝自李永南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