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的亂賬該好好算算了

近日,國家網信部署開展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飽受詬病的“飯圈亂象成爲治理重點之一。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印發通知,要求網絡綜藝節目科學設計選拔機制,堅決打擊非理性應援行爲。

此番將“飯圈”推上輿論風口的,是選秀節目《青春有你》曝出的“倒奶事件”。事實上,諸如此類的亂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波。隨着流量時代的到來,以及“飯圈”文化的滲入,票數決定名次邏輯被進一步放大,各類數據排名超越演藝業務,成爲事關明星熱度”的第一要素。大量粉絲出力出錢“刷數據”,選票印在牛奶瓶上,就買牛奶;印在面膜盒上,就買面膜,還宣揚“你一票,我一票,哥哥今天就出道;你不投,我不投,妹妹何時能出頭?”

喝不完用不完導致的浪費觸目驚心,更值得深思的,則是這背後畸形商業模式經紀公司、製作方廣告主等緊密捆綁,藉着草根一夜成名的故事,打造環環相扣的“氪金”陷阱。這榜那榜接二連三,“粉絲福利”源源不斷,各類規則說得冠冕堂皇,其實簡單粗暴,就是“砸錢”。粉絲們被完全套牢不說,還愈發形成一套以集資金額爲標準的鄙視鏈,以及強迫別人集資的各類方法。應援行爲日趨瘋狂,各路資本蜂擁而至,青春美夢吹出的泡沫,大有破滅失控的風險。

荒誕的資本遊戲,發酵着深刻的社會問題。比如,“流量明星”滋生“劣幣效應”,一衆“鮮肉”“小花”搶佔熒屏,擠壓着實力派職業空間,綁架着廣大觀衆的有限精力青少年價值觀受到影響無原則地崇拜顏值金錢、流量,爲“哥哥”網絡貸款甚至花掉全家救命錢的事情屢見不鮮。比如,由控評、反黑等操作而衍生的戾氣大肆蔓延,對“異見者”缺乏基本的同理心,輕則挖苦諷刺,重則網暴“人肉”,攪得網絡空間烏煙瘴氣。對此種種,國家出手治理正當其時、很有必要。

打蛇打七寸。“飯圈”亂象的七寸又在哪兒?要看到,瘋狂的是粉絲,但在整個利益鏈條上,絕大多數粉絲只是“工具人”,操盤手纔是關鍵。相關平臺和廣告主,在設計遊戲規則時,只顧自身利益,不想社會責任;社交媒體制造熱搜、超話,刻意迎合“飯圈”需求,推波助瀾,甚至助紂爲虐。至於粉絲內部,一些“粉頭”在集資中更出現了詐騙、跑路等亂象。可以說,正是這些關鍵主體的推動,“把青少年當成提款機乃至‘打手’”,理應成爲治理的重點對象

當代青少年是互聯網原住民。網絡生態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着其價值觀念和行爲方式。期望相關部門既打擊亂象,也深挖病根,讓環境真正“清朗”起來。當然,倒逼演藝圈扭轉風氣,僅靠幾次專項行動是不夠的,走出唯流量的怪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