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復課別忽視心理調整

疫情期間,人們爲了避免感染風險自覺減少外出,孩子作爲家庭重點保護對象更是如此。很多孩子經過“疫情”這個特殊長假,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破,對電子產品和網絡遊戲越來越上癮,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難管。本週,隨着全市中小學生陸續返校復課,孩子們重回緊張忙碌的校園節奏,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儘快調整適應呢?

別讓焦慮影響親子關係

1.家長要先放下負面情緒

很多家長在疫情早期面對孩子無所事事的狀態,還能保持一顆包容和接納的心。隨着開學臨近,家長們的焦慮、擔心和不安的情緒與日俱增。有些家長因爲孩子貪玩不寫作業感到憤怒,甚至責罵孩子。家長們如果內心有這樣的負面情緒,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會有所體現,最常見的是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憤怒、抱怨,如“你怎麼總玩手機”“你怎麼還沒完成作業”等;另一種是要求和期待,如“今天完成三個單元”“每天要學習四個小時”等。而對於孩子來講,這兩種情況都不能解決孩子現有的問題,反倒可能成爲親子關係的障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又怎麼能夠學會並做到呢?焦慮最常見的是預期焦慮,即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面對開學後的各種不確定性,家長首先要體察自己的情緒,搞清楚自己擔心的到底是什麼。是擔心孩子調整不好作息時間,還是擔心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這些擔心的出現是正常的,但不一定和孩子的想法一致。作爲家長,我們的重點是如何與孩子一起釐清問題,建立“親子聯盟”,然後再解決問題

家長可以先放下自己的情緒,和孩子促膝而坐,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再把自己的擔心和孩子分享,共同商定解決方案。最終,解決方案應該是孩子確定的,而不是父母確定的,這樣孩子才能以一個獨立的、被尊重的“主體”來承擔自己的責任。這個過程短期可以解決當下困境,從長遠來講,可以促進孩子心理的成長。

2.允許孩子自我調整時“慢半拍”

想解決眼前的問題,就要從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中小學生的心智水平逐漸成熟,可以感知和判斷自己現有的環境和壓力,並有一定自我調整的能力了。當面臨眼前的困難時,他們也會知曉自己的任務,也會有焦慮的情緒,但他們可能不會像成人一樣立即付諸實踐,他們需要更長一點的時間來準備和調整。

面對焦慮,有的孩子會很快轉化爲行動,主動抓緊複習、看書、寫作業;有的孩子暫時無法安置焦慮情緒,會用轉移注意力方法緩解焦慮,如打遊戲、吃東西等;有的孩子焦慮情緒嚴重時還會出現情緒不穩、愛發脾氣等表現。作爲家長,如果我們能夠接納和理解孩子的焦慮,陪伴他們一起談論眼前的事情,孩子纔有可能從自己的情緒中走出來,看到情緒產生的源頭,並逐步處理現實層面的事情。如果家長一味地帶着情緒和孩子互動,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容易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甚至激發孩子的逆反情緒。

循序漸進做好四方面調整

1.調整作息

生活作息和行爲習慣的調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過渡。比如孩子宅家期間每天九點起牀,現在突然要求他七點起牀,對於孩子來講是很困難的。如果在開學前沒有調整好起牀時間,那麼孩子在開學後的前兩週可能會比較痛苦。不過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在新規律建立之後,人體生物鐘就會逐步適應新的節奏。

2.調整學習習慣

很多中小學生在宅家期間已經上了網課,老師也會留一些作業,其實這已經是從學校層面逐步幫助孩子完成開學前的過渡。上網課期間,家長如果能借助網絡課程的推進,引導孩子做好課前準備、課上筆記、課後作業,讓孩子對學習進度和自己的不足有一定認知,那麼孩子面對開學後的學習生活就會有一定信心。這些信心主要來源於與父母互動中的反饋和認可。

3.鼓勵同學間的聯絡

疫情期間,性格內向的孩子可能很少跟別人聯繫。開學後,他們往往會感到社交壓力,害怕重新和同學相處。有的孩子寧願自己在家上網課,也不想去上學。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要鼓勵其與同學聯繫,和親朋好友聯繫,將孩子的注意力從社交恐懼中轉移出來。聯繫一兩次之後孩子就會發現,重新回到同學中間,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

4.學習防疫知識

有的孩子擔心上學後會病毒感染,其實這樣的情緒是對危險情境的正常反應,在疫情期間也是可以理解的。隨着疫情的逐漸好轉,如果仍然陷在這種恐懼和害怕之中,那就需要家長的干預和支持了。首先,家長要先自我體察,是不是自己也有這樣的情緒。因爲孩子對外界的判斷常常反映了家長的內心反應,孩子們如果感受到父母都如此害怕,就更難放下自己的擔憂和害怕了。此外,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同調整,陪孩子一起學習疫情防控科學知識,知道如何才能保護自己,將擔憂和害怕的情緒轉化爲現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事項。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緩解緊張情緒,還能增加對“自我安全”的掌控感。

怎樣幫孩子戒掉遊戲癮

1.強行禁止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疫情期間,有的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尤其是遊戲,好像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和他無關。在現實世界虛擬世界的對決中,孩子常常選擇後者。這讓家長萬分無奈,甚至絕望、憤怒。這個現象背後,到底是什麼令孩子們魂牽夢縈?其實,電子遊戲中包含着鼓勵、獎賞、即刻滿足和同伴支持等,越是在現實層面缺少這些東西的孩子越會癡迷於電子遊戲,在遊戲裡有他們期待得到的東西。

而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一個惡性循環,當孩子們去虛擬世界彌補那些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心理需求時,家長往往會強行禁止。這樣不僅沒有滿足孩子的需要,還促使孩子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更多獎賞、鼓勵去彌補現實中的不足。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就周而復始地運轉起來。

2.不妨試試“陪打遊戲”等積極做法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家長們可以嘗試從現實生活中增加一些積極的反饋或者去虛擬世界和孩子互動給予支持,這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臨牀工作中有很多例子,有的家長跟孩子學打遊戲或者陪孩子一起玩遊戲過段時間孩子反倒不玩了。每個家庭都有其特殊性,要嘗試一些新思路、新方法,總會解決眼前的問題。

如果孩子除了出現厭學的表現,還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腦子反應慢、心情不好、愛發脾氣、睡眠不好、沒有食慾等表現,家長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抑鬱等問題。疫情對每個家庭都是一種考驗,家長要幫助孩子做好開學後的調整,關鍵還是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任何要求和期望都是在良好關係的基礎上導入到孩子的世界的。這種關係是一種真誠的包容、理解和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能量源泉

(作者:張曉鳴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牀心理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