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網絡“噴子”的兩種策略

近來,網絡上冒出不少批量生產“優雅罵人語句軟件,這類軟件可以從文學名著中快速檢索、生成特定的罵人句子,這些語句雖不帶髒字卻惡意滿滿。罵人軟件在社交網絡迅速走紅,尤其深受部分青少年的喜愛。

那麼,爲何有那麼多人在網絡上肆意辱罵他人?爲何有人在現實溫文爾雅,到了網絡世界卻換了副面孔?如果不幸遭受網絡暴力個人又該如何應對?

每個人都有攻擊他人的可能

本質上來說,網絡暴力是一種對他人的攻擊。精神分析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爲,攻擊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有攻擊他人、毀滅他人的衝動。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爲網絡施暴者的可能。當一個人表達對他人的攻擊,攻擊衝動得到釋放,他就能減少憤怒、迴歸冷靜。比如,很多人在生氣的時候,會有想罵人或摔東西的衝動。

在網絡上,網絡“噴子”一般通過言語上的嘲笑、貶低、咒罵等方式釋放衝動,試圖用言語攻擊消滅他人或他人言論在網絡世界的存在。舉例來說,某人在網上發表言論,認爲某個明星演技不好,後被該明星的粉絲進行人身攻擊,就是粉絲試圖以語言暴力來消滅這一“不當言論”的表現。

類人易成爲網絡“噴子”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在網絡上肆意謾罵攻擊他人?筆者認爲通常是以下3種人

第一種,是生活不如意者。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和米勒提出了“挫折-攻擊”理論,該理論認爲人們在遇到挫折時,具有作出攻擊反應的本能傾向,遭遇的挫折越多、攻擊性越強。現實中遭遇挫折的生活失意者,通常在網絡上戾氣很重。比如,當他們看到有人分享美好的事物時,失意者會覺得他們的自尊被貶低,就會對他人冷嘲熱諷甚至惡語相向。

第二種,是認知狹隘者。這類人覺得只有我是對的,別人跟我想的不一樣就是錯,就是對我的冒犯,然後我就要貶低他、摧毀他。例如,一些女孩因爲長得有點胖,不符合一些人的審美標準,就會在網絡上遭到言語攻擊。這類人的思維發展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階段,無法容忍多元化存在,他們極端且偏執,常常會基於偏見攻擊他人。

第三種,是享受罵人樂趣的自戀者。有句網絡流行語是“惡搞是智者遊戲”,他們認爲不帶髒字地罵人,是機智和幽默的表現。他們享受這種智力優秀的感覺,“優雅罵人”軟件的走紅也正體現了這一點。

爲什麼有些人在現實中溫文爾雅,到了網絡世界卻換了一副面孔?

有一種心理學現象,叫“去個性化”。它指的是一個人在羣體中喪失個性和責任感,受情緒驅使變得失控,做出在一般條件下不會做的事。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將這些去個性化者稱爲“烏合之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對“去個性化”現象展開了深入的實驗研究,發現在以下情況下,個體容易喪失道德約束做出異常舉動:

首先是匿名性。當個體處於匿名狀態,他會覺得攻擊別人不會被發現,於是變得有恃無恐;

其次,責任分散。所謂“法不責衆”,網絡“噴子”的心理是“大家都罵我也罵,反正又不是我一個人這麼做”;

再者,羣體淹沒性。當個人以羣體的形式出現,個人容易喪失獨立判斷力,易受煽動,甚至智商下降、變得盲從,行爲也更極端。

網絡世界很容易具備以上3種條件,導致“去個性化”現象的出現。它讓個體在網絡上容易喪失個性和自控力,和現實中判若兩人。

實名制可有效遏制網絡暴力

營造健康上網環境、遏制網絡暴力發生的一個有效方式,就是推行實名制。我們不難發現,匿名網絡論壇烏煙瘴氣,微信朋友圈氛圍則相對和諧。當每個人都必須爲自己的言行負責,爲網絡暴力付出代價時,他才能更好地約束自己的攻擊衝動。此外,社交網絡應制定文明上網規範及相應的監管制度,引導網友文明上網。

從個人角度來看,遭遇網絡暴力後,又該如何化解呢?有兩個策略可供參考。

第一個是回擊策略。有人認爲當面對網絡謾罵時一定要反擊,不然不僅對方沒有受到懲罰,自己也會憋出內傷。適當的回擊是必要的,尤其當遭遇人肉搜索等惡劣網暴時,我們可選擇報警

第二個是隔離策略。有些網絡“噴子”有大量的時間受害者糾纏,回擊策略可能會浪費受害者的時間和精力。這時,不妨選擇隔離策略。首先是物理隔離,比如關閉評論、拉黑名單、卸載軟件等;其次是心理隔離,不聽不看不理會,或者以一種娛樂心態把自己抽離出來,只管做好自己要做的事。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楊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