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模式 從降低有效傳染數着手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各國紛紛祭出封城邊境管制手段,此舉雖可控制疫情,卻也讓經濟受到不小衝擊,但若疫情常態化,長期而言,嚴格防疫措施會是最好的政策嗎?中研院團隊因此建構一套量化運算模型,試圖在全球開放經濟體中,找出各國公共衛生與經濟拉鋸戰間的「最佳防疫政策」。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林軒馳、楊宗翰訪問學者文泰團隊帶着這個疑問,以2020年初至7月22日間的資料基礎,建構出一套量化運算模型,企圖找出「最佳防疫政策」。

爲了解疫情影響,得先了解各國疫情傳播速率。研究團隊參照流行病學常用指標,即「基本再生數」,結合各國國情、防疫措施及經濟貿易型態,客製化出對應的「有效傳染數(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英文簡稱 Re)」,並以第一波疫情模範國家南韓爲研究標的。Re值越低,代表疫情控制越嚴格。

團隊也提到,不以臺灣作爲研究目標系因我國防疫「太模範」,若採臺灣數據,各國經濟活動將幾乎呈現全面停擺。

團隊研判數據結果,發現就短期來看,除了大陸與臺灣,其他國家地區在加強防疫政策下,經濟皆受到明顯衝擊。但假設將防疫期間拉長,各國經濟狀況就開始出現分歧,像是美國巴西印度等國家應加強防疫、降低Re值,使死亡率下降,增加整體經濟利益;而臺灣、南韓則可放松管制,否則將承受經濟損失

根據此模型,研究團隊發現,各國若按其合適防疫政策來調整,包含美國、英國、印度等國家,都能增加2.5%的人民福祉。2.5%看起來微不足道,長期來說卻對經濟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