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

近來,沈女士有些擔憂: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抱着手機對短視頻刷個不停,還沉迷於某款熱門移動端網遊家長拿他沒辦法。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75億。根據《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110分鐘。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直播網絡遊戲的現象愈發普遍。

針對這一問題,已有不少平臺在有關部門指導下上線了“青少年模式”,在相關功能以及內容方面進行限定。那麼,“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

限制時長和充值功能

今年18歲的浩迪(化名),高中時一度沉迷某款熱門手機遊戲。“儘管高中學習緊張,只要一有時間,我還是忍不住打開手機玩兩把遊戲。”

後來,遊戲界面彈出窗口提示強制下線,浩迪才得知,該遊戲發佈了“限時令”新規,12週歲以下(含12週歲)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時,12週歲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時。

浩迪向記者展示的最新系統健康公約顯示,目前,該遊戲不僅要求所有用戶賬號實名認證,還對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用戶在線時間、充值上限等有更詳細的規定

2019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提出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工作事項和具體安排。同月,根據國家網信辦要求,國內53家主要網絡直播和視頻平臺上線“青少年模式”。

目前,除了遊戲類APP,多數常見的影音視聽類APP都會在打開時彈出提醒,提示可在未登錄情況下選擇設置“青少年模式”。該模式不僅對每天的使用時長、使用時間段等有明確限制,內容上也做出更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調整,例如有短視頻平臺針對青少年開設專屬內容池,主要推送教育類益智性內容。

近年來,青少年向網絡主播進行高額打賞、投入鉅款充值玩網絡遊戲的事件時有發生,引發社會關注。記者注意到,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戶無法進行充值、打賞等操作,而開啓和退出該模式則需要輸入密碼答題

需要家長主動參與介入

此前,已有部分遊戲平臺推出“成長守護平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申請未成年人賬號,同時將自己的賬號與之關聯。

“家長在守護平臺上可以隨時查看孩子賬號的登錄軟件、登錄時間信息,也可以設置時間管理、消費管理和禁玩規定,系統還會對小號操作提出警示。”一位平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意味着,讓防沉迷模式真正起作用,需要家長主動參與和介入。

沈女士表示,夫妻倆工作很忙,孩子大多數時間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隔代長輩管教有限。經不住孩子央求,自己還是把身份證借給孩子註冊了賬號。

浩迪也告訴記者,通過借家長賬號、身份證註冊登錄遊戲,是他和同學們常有的操作。

一項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參與的調查顯示,七成受訪家長擔心孩子可以用其他賬號登錄,繞過“青少年模式”。七成家長希望優化“青少年模式”的內容池。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爲,現在確實存在通過輸入解鎖密碼、跳轉賬號等方式繞過“青少年模式”的情況,對此家長需要承擔起監護職責。“一般來說,家長如果沒有給孩子註冊賬號,可以在把手機給孩子之前選擇‘青少年模式’,如果註冊用戶就是未成年人,應當直接進入該模式。”

多方協作形成監管

今年4月,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報告稱,部分直播平臺“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包括輸入密碼可輕易延長使用時限、未推出強制實名認證等問題。

報告提出,各直播平臺應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快推進“註冊實名認證+支付前人臉識別”雙認證系統。

朱巍認爲,平臺應盡到責任,在設置“青少年模式”外,還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方式來判斷用戶是否爲未成年人。

北京錦鐘律師事務所創始人阮國忠博士認爲,防範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學校、家庭及企業的多方協作和聯動,才能更有效地達到防範網絡沉迷、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

阮國忠表示,《網絡安全法》《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關於開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的通知》等均對企業的相關社會責任有明確規定。“平臺企業在內容池上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內容和服務的審覈把關,從內容設計、運行規則等方面努力,實質性地改進網絡防沉迷的技術手段和措施。”

記者:劉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