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攝影與繪畫的曖昧 周慶輝

圖、文/非池藝術

周慶輝生於1966年,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1988年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退伍後即進入媒體工作。拜現今科技之賜,攝影所製造的視覺影像,豐富而錯亂,同時成爲最大的騙術,即使對「真實」最爲要求的新聞攝影,也無法避免。周慶輝在媒體從事一年的「新聞勞作」後,再也無法滿足攝影只爲某種商業性的「影像製造」,因而開始建構第一個長期攝影計劃「停格的歲月-痳瘋村紀事」,並於1995年在北美館展出;該展於次年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展出,並收錄於《臺灣攝影家羣像》。

除此之外,自1989年以來,他曾獲臺灣新聞年度攝影獎行政院文建會主辦「映像與時代-中華民國國際攝影藝術大展」的報導銀牌獎臺北攝影節報導類特別?及金鼎?等?項。在展覽方面,於1993年至今他曾參加誠品藝文空間舉辦「誠品六人展」、並受邀參加日本琉球攝影節「臺灣攝影家聯展」、香港「N.C.P」攝影藝廊策畫的「臺灣當代攝影展」、「從觀看到解讀-臺灣現代影像藝術展」於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及第三屆臺北國際攝影節聯展。周慶輝想作一個用相機說故事的人,「我想讓影像如文字般,本身就能敘述故事」。他希望每個看過圖片的人,如同聽他說完故事一般,自影像中得到豐富的感受。

張大春於文章中曾論及:「他曾經在「樂生」賃屋而居,以便掌握這桃花源裡隨時都在發生的「最後一瞥」。…他總是想着:『有甚麼題目再不做就來不及了,有甚麼影像再不拍就沒有了,有甚麼地方再不去就去不成了』」。您如此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來自於何處?「樂生」是我第一個計劃,我當時還在報社工作,因此每天跑立法院。在我接觸攝影后,實際工作時發現,臺灣的攝影狀態國外是不一樣的。於是我捫心自問:「難道我要長期做這樣的工作?」後來我在採訪場合認識一位人間雜誌社的組長,在談話時聊到樂生療養院這個地方,人間雜誌曾試圖想採訪這裡,但都沒有成功。因爲麻瘋病人,臉上會有殘缺,他們不願意面對鏡頭。因此我對此產生興趣,便着手進行攝影計劃。剛開始麻瘋病人不讓我拍照,爲了讓他們熟悉相機的聲音,我前半年拍照時是不裝底片的。久而久之,他們習慣照相機聲音的同時,也就習慣了我的存在。一邊拍、一邊在那邊生活,聽得懂他們的語言,進而瞭解他們。事實上,我一開始並沒有想要幫助他們。我只有一個目的,便是想拍下這一羣在這裡生活的人,因爲他們總有一天會消失。經過了一、二十年後,它可能被拆了,就像麻瘋病人被截肢一樣。….完整採訪內容請見http://artemperor.tw/talks/76

非池中陪着你 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