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 福永小學生愛上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楊月 通訊員 關發爲 鄧婷婷 雷小舟)今年以來,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學生圈子裡“流行”起傳統文化。他們在街道文化部門學校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繪畫創作,參與沉浸式劇本遊,演唱演出原創歌曲情景劇等,全方位感受着傳統文化的魅力

麻籃仙印傳說音樂課堂。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雷小舟 供圖

5月19日上午,在福永街道鳳凰學校音樂課堂裡,六年級(3)班的學生們穿着古典服飾,在老師的帶領下講故事、唱傳說。他們講的是福永街道區級物質文化遺產《麻籃仙印傳說》的故事,在師生同聲合唱中,時空彷彿發生了斗轉星移的變幻:課堂變成了鳳凰山巔的巨大白色麻石同學們進入了傳說中的意境

煙樓的傳說進美術課堂。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雷小舟 供圖

學生們唱得投入,講得傳神,彷彿久久停留在人傑地靈的鳳凰山,山上流傳着很多傳說,其中就包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望煙樓的傳說》。

相傳,每當傍晚時分文天祥侄孫文應麟端坐在山頂望煙樓下,遙望嶺下村民家家戶戶煙囪,看到哪家煙囪沒有冒煙,就推測那家人可能生活很困難了,於是就給那家人送米送食,幫助人家度過困難。爲了紀念他,後人在鳳凰山頂修建了一座小樓,這座小樓就叫望煙樓,文應麟關心民衆疾苦的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流傳至今。

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於現實生活,走進居民羣衆的心中,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4月20日,福永街道下十圍小學開講的《望煙樓的傳說》主題美術課給出了答案

“文應麟老爺爺可能留着白色的鬍子。”課堂上,一(1)班的學生們講述着他們心目中的文應麟,並結合《望煙樓的傳說》充分發揮想象力,繪出700年前的福永鳳凰山下的田園風光畫卷中展示着當時的社會民情,《望煙樓的傳說》通過一堂美術課走進了孩子們心中。下十圍小學負責人表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送進校園,這是一次很好的文明實踐活動,課堂效果非常好,課程深受孩子們歡迎。他表示,學校將積極參與本土文化的傳承弘揚工作,讓孩子們對地方史有更直觀的感受和認識,結合歷史文化培養學生,激勵他們在家國情懷的浸潤下,不斷學習進步。

福永醒獅進舞蹈課堂。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雷小舟 供圖

在福永醒獅文化的傳承方面,福永街道文化工作者也下足了功夫,5月9日,他們將福永醒獅請進了福永小學的舞蹈課堂裡,不僅在孩子們中間表演舞獅,還讓孩子們拿起小獅頭,跟着一起舞,傳統舞獅文化的基因,就這樣深植在孩子們心中,在學生圈子裡“流行”開來。

隨着越來越多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活動主辦方表示,希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將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所看到、觸到,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流行”起來,重新煥發出生機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