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新冠超額死亡原因 這3種慢性病最多

圖爲醫護推送病牀。(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去年出現超額死亡現象,在整體13%的超額死亡中,直接死於新冠者佔8%、非直接死於新冠則有5%。公衛學者分析非新冠超額死亡死因別,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貢獻」最大,分別佔19%、15%、15%,不容小覬,反映了醫療資源必須針對不同疾病進行合理配置。學者建議將慢性病進行風險分層,以利在XBB等新變異株出現時,提供個人化精準治療,降低超額死亡的可能。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世界在新冠流行、後疫情時代持續面臨超額死亡問題,包含直接染疫而死亡,以及慢性疾病、癌症病患因醫療量能不足或醫療可近性降低所造成的非新冠超額死亡。臺灣2020年到2022年,超額死亡從負3%逐步增加至2%、13%。原預期在疫情趨緩之後,超額死亡情況將減少,但從今年5月數據來看,超額死亡又有所上升。根據陳秀熙團隊日前估計,因疫情仍在持續、醫療量能尚未恢復,6月的超額死亡可能會達到25%以上。

陳秀熙認爲,2022年本來就有大規模流行爆發,但不可忽視的是,在13%超額死亡中,非新冠的相關死亡佔了5%。團隊分析,在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的超額死亡佔15%,糖尿病佔15%,高血壓佔19%,肺炎佔5%,腎炎和惡性腫瘤分別佔2%,其他非十大死因則佔了41%,這反映出在醫療資源的調配中,需要對不同疾病進行合理配置。

爲因應當前問題,陳秀熙認爲,在2023年慢性病超額死亡監測中,應將慢性病風險分爲高、中、低。高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中風險包含代謝症候羣異常患者,低風險則是健康檢查無異常者。透過風險分層,未來面臨XBB等新變種病毒時,就能提供個人化精準疫苗及治療,進行醫療照護量能的最適調整、提供個人化健康照護,降低超額死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