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舉辦冀東民歌專場

“興民歌之風、揚民歌之韻”。冀東民歌省級非遺傳承人劉榮德近日再次走進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進教唱冀東民歌。

冀東民歌專場現場

指導教師張天彤首先對冀東民歌生成的社會背景、自然與文化生態環境及其歷史發展脈絡做了概覽式介紹。

劉榮德

今年已85週歲高齡的劉榮德,曾任河北省唐山音樂家協會主席、唐山市羣衆藝術館館長職務,現任唐山民歌研究院名譽院長唐人古詩詞吟唱書院院長、古韻新聲藝術團團長等社團職務。多年來,劉榮德致力於冀東民歌、古詩詞吟誦的演唱與研究,目前已正式出版專著及作品集《冀東民歌研究》《昌黎民歌》《樂亭影戲音樂概論》《冀東地秧歌》《民族唱法綜述》《唐山花吹》《怎樣創作歌曲》《實用古詩詞吟唱法》等十五部,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他演唱的冀東民歌代表作品有《撿棉花》《茉莉花》《小看戲》《賣絲絨》《紅月娥做夢》等,並多次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及“中國民歌大會”等節目錄制。

冀東,位於華北平原北部,其方言屬於漢語官話方言北方方言區華北次區方言冀魯官話系統中的地域方言,俗稱奤兒話、奤兒腔。冀東方言的語音語調中唱的韻味、上挑下滑及悠揚婉轉的特點是冀東民歌形成的基礎,也是冀東民歌中倚音、滑音使用較多的重要原因。

教唱環節

在當天上午和晚上兩個時段近五個小時的時間裡,劉榮德先後示範並教唱了《撿棉花》《賣絲絨》《小看戲》《正對花》《茉莉花》等曲目。在教唱過程中,劉榮德還詳細地給同學們分析了冀東方言特有的語音語調,他特別強調依字行腔”這一在歌唱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同時,他耐心傳授給同學們如何在“老奤兒”方言基礎上唱出並唱好呼嚕音、嘟嚕音,如何運用喉克音、喉波音等演唱技巧,以期幫助到同學們演唱冀東民歌時更加富有韻味和特色。過程中劉榮德將他多年演唱冀東民歌總結出的秘訣分享給同學們,即“快要有字兒,慢要有味兒,歡樂掛笑聲,哭腔掛抽氣兒。”

在教唱之餘,劉榮德還饒有興趣地向同學們介紹了他跟隨著名冀東民間藝人曹玉儉拜師學藝的逸聞趣事。據他介紹,在跟隨曹玉儉學習的過程中,曹玉儉始終秉持着傳統的“口傳心授”法則,從不讓劉榮德先去記譜,直到劉榮德將全曲都背唱下來後再去記譜,即先掌握冀東民歌獨有的韻味,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去記錄曲譜

現場展示環節

爲了讓同學們更加全面的瞭解冀東民歌的過去與現在,劉榮德特地邀請了他的兩位得意門生——石家莊歌舞團張澤軍和河北省歌舞劇院的劉秀文,爲同學們現場展示了《天上的梭羅兒》《正對花》《王二姐逛燈》《鋪地錦》和《繡燈籠》,從中展現出當代年輕人認知中的冀東民歌的韻味和審美,也使同學們感受到了傳承的力量。在談到秧歌調這一體裁時,劉榮德專門請出河北昌黎縣文化館原館長侯亞利現場展示了冀東秧歌。

現場合影

最後,張天彤總結了劉榮德演唱中把握韻味的兩個關鍵要素——方言和潤腔。其中,潤腔包括感情潤腔、技巧潤腔以及連斷潤腔。張天彤希望同學們在學唱民歌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演唱技巧等技術層面的表現形式,更要發自內心的去熱愛民歌,在學唱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用實際行動肩負起傳承、傳播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