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參考》美防長成烏克蘭「運輸大隊長」?起底中國最危險的軍事對手(郭方)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4月24日訪問烏克蘭,在首都基輔與總統澤倫斯基會談。(烏克蘭總統府)

編者按:俄烏戰事正緊,美國的軍援持續加速,而在前線高調出現、協調40國軍援的「運輸大隊長」就是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作爲美國首位黑人防長,奧斯汀有何獨特風格?他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履歷?最爲關鍵的是,作爲對華軍事政策的操盤手,他的中國政策有何邏輯?

核心提要:

1. 作爲美國首位黑人國防部長,奧斯汀的經歷並不尋常。他曾參與伊拉克戰爭並攻入巴格達,也在阿富汗撤軍中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奧斯汀極爲沉默寡言,但其協調能力較強。其判斷力和領導力曾給歐巴馬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奧斯汀作爲虔誠的天主教徒,與拜登多了一重私人聯繫,促成了他的任職。

2. 奧斯汀還曾經是軍火商人。2016年,他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一起成立了私人的國防軍工企業,還成爲了美國最大軍火商雷神公司的高管,並以此牟利數百萬美元。雖然奧斯汀承諾會迴避相關事務,但近期新聞顯示並非如此,這引發了許多媒體關於美國「軍工複合體」捲土重來的憂慮。

3. 從奧斯汀在烏克蘭的部署,可以一窺他對中國及「印太地區」的戰略安排。奧斯汀聲稱願意通過「戰略耐心」來尋求中美關係的權宜之道。但這並不意味着他是一個輕鬆的對手——能多方面協調、文武思路兼備、有經驗有耐心——奧斯汀無疑是拜登政府「多部門聯合、多維度發力、多工具運用」新印太戰略的最佳執行者之一,這也需要中方特別注意,並加以應對。

一、「文武雙全」的非典型防長,深得歐巴馬拜登器重

作爲一名郵政工人和一名家庭主婦的兒子,奧斯汀在喬治亞州的托馬斯維爾長大。他在學校表現不錯,分別獲得了美國兩所一流大學——聖母大學和西點軍校的錄取。

奧斯汀的父親是一名二戰老兵,他讓奧斯汀坐下並詢問兒子想去哪所學校,奧斯汀毫不猶豫地回答:「爸爸,我想去聖母大學。」奧斯汀的父親在那裡坐了一會兒,隨後回答:「聽起來不錯,兒子。明天我們再試着談談這件事情。」

奧斯汀最終被西點軍校錄取。

奧斯汀197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獲得軍官委任;2003年,他擔任助理指揮官的美軍第3機步師,第一個衝進巴格達,後來擔任第10山地師的指揮官,成爲首個指揮陸軍師的非裔將軍。

2008年,他作爲伊拉克多國部隊指揮官,協調15萬軍人的行動。很快又升任總司令。作爲治軍有方的黑人精英,在總統的例行視察中,給歐巴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無巧合的是,他還和時任副總統喬·拜登,一起籌劃了美軍從伊拉克的撤離。雖然奧斯汀對此並不完全贊同,但還是忠實執行了命令。

成功撤離之後,他成了陸軍首個非裔副參謀長,這是美國陸軍的二把手,負責陸軍預算之類的日常管理。但是很快,他又被派到中東。

2013年,奧斯汀正式成爲領導美國中央司令部的司令官,依然負責中東和中亞南亞的美軍指揮,涵蓋伊拉克、敘利亞、也門、阿富汗、埃及、黎巴嫩等國。

2014年,他就迎來了極端組織ISIS的巨大挑戰。有學者批評,是他的失察讓ISIS得以崛起,2015年奧斯汀回憶與ISIS苦戰的歲月,還是憤憤不平地表示,「(伊拉克的遜尼派)不僅允許,在一些情況下還幫助ISIS橫掃這一國家。」

他本來計劃訓練敘利亞人來打擊ISIS,這一計劃並沒有奏效。但在他的安排下,各路軍隊齊頭並進,包括空襲和情報工作的全力參與,成爲了後繼者相對成功的戰略。

總之,他的工作給領導留下了很深印象,2016年退役之時,歐巴馬稱讚他的「品格和能力」,以及其判斷力和領導力。

拜登也爲他出色的表現吸引,可能出於這一印象。所以後續纔會把阿富汗撤軍的任務也交給奧斯汀,這就是鬧劇一樣的後話了。

當然,在2020年被拜登提名爲國防部長之前,退役的奧斯汀先去管理另外一種大型公司——超級軍火商。

二、軍火商經歷會讓他不斷挑起戰爭嗎?沉默寡言的他能發揮什麼作用?

2016年,奧斯汀先是與布林肯成立了私人的國防軍工企業,還成爲了美國最大軍火商雷神的高管。據福布斯統計,奧斯汀的「大部分財富——《福布斯》估計爲700萬美元——是在退休後爲(雷神)董事會服務而獲得的。」

這位前將軍在軍隊的41年中積累了寶貴的退休金,退休後,他又在許多委員會任職,爲自己的投資組合增加了數百萬美元。

在加入雷神董事會四個月後,奧斯汀又增加了一個職位——鋼鐵製造商紐柯公司的董事。他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直到他成爲國防部長的那一天。

在這期間,他賺取了41萬美元的現金和大約50萬美元的股票獎勵。在2018年到2020年間,奧斯汀又加入了特尼特醫療保健公司的董事會,獲得了32.8萬美元的現金。他得到的股票獎勵,經過新冠大流行期間股價飆升後,到他在2月份撤資時,估計價值150萬美元。現金涌入奧斯汀錢包的速度在他成爲國防部長後放緩,在任職後的兩個月內,奧斯汀賣掉了自己持有的股票,將200多萬美元收入囊中。

事後奧斯汀承諾,會迴避涉及雷神技術公司的事務。但最近烏克蘭熱門的「毒刺導彈」就是雷神的產品,而且最近在拜登安排了「援烏大禮包」之後,奧斯汀還是大喇喇地和雷神高管在內的軍火商們開會。

無怪乎半島電視臺哀嘆,「旋轉門」現象允許前政府官員離職到私營公司和機構工作,幾年後,他們再次返回政府工作,並再次擔任政府高級職位。重複這種情況以創建複雜的個人和私人關係網絡,毫不猶豫地將美國捲入毫無意義的戰爭。

網友對奧斯汀獲任防長的質疑——「他上週還是導彈承包商」。(取自網路)

但這些並沒有妨礙奧斯汀當上美國防長,這當然和他與拜登之間「私人和職業上的雙重聯繫」有關。奧斯汀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拜登的兒子博被派駐伊拉克時,他和博一起參加了彌撒。此外,拜登和奧斯汀在對外政策上持有着共同的信念,包括對美國對中東的一系列干預所持的懷疑態度,對外交效力的根深蒂固的信念,以及對重建美國盟友的近乎本能的承諾。這些外交政策理念幫助拜登贏得了白宮——但(這些理念)在軍方中並不像在美國公衆中那樣受歡迎。

種種契合,促使拜登力排衆議提名奧斯汀擔任國防部長。在美國,對文武關係有明確規定,即現役軍人退役7年內不得擔任國防部長職位,這保證文職官員對軍隊的監督。爲了獲得這一豁免,奧斯汀必須通過國會的聽證會。

但這並不難,在業務上,他清晰地提出,中國是一個堅定前行的威脅(pacing threat),俄羅斯是一個正在下降的威脅,應該加強對中國的「可信威懾」。這樣的「中國威脅論」判斷,無疑獲得了議員的認可。

而且他並不是麥克阿瑟那樣好大喜功和總統不對付的將軍,他成功避開了公衆的視線。他常常被稱爲「隱形將軍」。很少對媒體講話,而且,他還有一種「以第三人稱稱呼自己」的習慣。儘管他在國會作證,但他很少接受採訪,並且寧願不公開談論軍事行動。

《華盛頓郵報》形容奧斯汀有一種深層次的能力——一種管理大型組織的能力,這可能是拜登選擇奧斯汀的理由。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說。「人們對奧斯汀最大的誤解,就是由於他『在公共場合不浮誇或誇誇其談』,(便認爲)他在政府中不是一個活躍的角色。」而事實是,奧斯汀會向拜登提出直言不諱的建議。沙利文稱,在他和奧斯汀以及布林肯——這位拜登的長期密友——一起議事的每週會議上,奧斯汀並不吝嗇於表達自己的分歧性意見。

但是,奧斯汀並不總是能說服拜登。

拜登在就職後的幾周內,開始履行競選時的承諾——結束美國在阿富汗持續了20年的戰爭。奧斯汀其實認爲,還應該保留基本數量的美軍維持秩序,由於拜登在這個問題上立場堅定,奧斯汀在公開場合對這個問題緘口不言,這讓美國軍方官員「感到失望」,因爲他們「希望奧斯汀代表軍方領導人的立場多發聲」。

阿富汗危機的爆發促使奧斯汀和他的團隊在2021年夏天採取了危機管理的思維方式,他們通常在五角大樓三樓早晚各開一次會議,以協調撤軍事宜。

然而美軍還未來得及全部撤出阿富汗時,新的危機接踵而來。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武裝人員佔領了喀布爾,迫使美國及其盟友從同一條機場跑道上發起「混亂而致命的疏散行動」,與此同時,還有數千名絕望的阿富汗平民試圖通過塔利班檢查站進入機場。一些參戰老兵後來要求奧斯汀辭職,「美軍指揮官們後來向軍事調查人員發泄,在他們看來,華盛頓似乎根本不瞭解喀布爾正在發生着什麼。」

共和黨人的批評則更爲嚴厲。「這是一個值得全力反擊的時刻,就像國防部長馬蒂斯在敘利亞問題上所做的那樣,提出如果(從阿富汗撤軍的)計劃被執行,他(奧斯汀)就辭職,」海軍陸戰隊退伍軍人、衆議員邁克·加拉格爾說。「如果奧斯汀是在反擊,那麼顯然,他並沒有成功說服總統。」

三、持「中國威脅論」但反對強硬對抗,美國防長咋想的?

奧斯汀服役後的主要經歷都在中東,但作爲國防部長必須把主要精力投向中國。奧斯汀也承諾,自己會像激光一樣專注於中國議題。

但是,他真的瞭解中國嗎?他怎樣看待中美關係?他能否成功管控中美之間的軍事風險?

事實上,拜登將奧斯汀任命爲國防部長,就表明新政府在南海和印太其他熱點地區對付中國時,將更加註重建立戰略聯盟。

拜登更青睞奧斯汀而不是風傳的其他候選人,這不僅反映出他們之間深厚的私人關係,也反映出共同的戰略本能。

奧斯汀曾公開強調所謂「戰略耐心」的重要性,這表明與外界認爲的其他有可能擔任這一職務的知名對華鷹派相比,他屬於相對溫和的陣營。

「戰略耐心」暗示出他對那些認爲美國應該對外國競爭對手——尤其是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的人持懷疑態度。奧斯汀並未明確展示出與中國直接抗衡的意願,對於華盛頓的「中國是威脅」派來說,勞埃德‧奧斯汀的任命與他們的外交政策議程(增加國防預算,減少對外交的依賴,更願意使用武力)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些都是拜登最初任命奧斯汀的原因。

但這完全不意味着奧斯汀是個輕鬆的對手。

拜登新印太戰略的核心就是多部門聯合、多維度發力、多工具運用。

奧斯汀作爲一個協調管理者、文武思路兼備的官僚、較有耐心的政策操盤者,無疑是這一戰略的最佳執行者之一。

奧斯汀的提名一經確定,他就立即和日、澳、印進行四國防長通話,強化四國聯盟在印太戰略中的「基石作用」。並在其後連續訪問日韓印,聲稱要「能夠提供可信的威懾,威懾中國或任何其他會想要與美國較量的國家」。

奧斯汀的軍力戰法也有很大不同。就職幾天後,奧斯汀下令重新審視美軍全球態勢,他此前稱:「我們在印太需要一種較有彈性、分佈較廣的兵力態勢,得到新的作戰概念支持,去迴應中國的反干涉能力和方式。」

依據這樣的概念,美軍2021年2月與日本自衛隊和澳大利亞軍隊在太平洋地區從事演習,包括多個戰機較小集羣演習使用在阿拉斯加、帕勞羣島和關島西北岸的甚分散、甚遠途和較簡陋的機場。

此外,美國與各個盟友包括臺灣蔡英文當局展開了大規模的軍售活動,冒着軍備競賽的風險,試圖通過增強盟友軍備實力的方法,以最小成本實現遏制中國的目標。這也是前軍火商奧斯汀的強項。

當地時間2022年4月24日,烏克蘭基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基輔,並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

當地時間2022年4月24日,烏克蘭基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基輔,並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

如今,他在烏克蘭的協調行動,更像是一次針對印太的預演。

但畢竟中美不能真的發生戰爭。

所以即使奧斯汀有種種干涉之舉,但畢竟在臺海議題上尚能堅持「一中政策」,給之前失言的拜登補了臺,緩解了中美之間一觸即發的危機。

所以在4月20日,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還是在其請求下,應約與其通話。

中方的觀點非常清晰,就是要求其將「四不一無意」落到實處——也就是去年兩國元首會晤中,拜登所提及的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

很明顯,奧斯汀做的並不及格。這位沉默寡言的「隱形將軍」應該懸崖勒馬,讓中美軍事關係重回正軌。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持續升高的中美軍事敵對態勢,不僅對兩國無益,也對國際社會無益。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