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過後?

(圖/取自鄭正鈐臉書)

全民卯起來預購鳳梨熱潮下,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國人認購的鳳梨已超過原本銷往大陸數量評估短期之內鳳梨農將暫時不致於受到衝擊。

換言之,臺灣應該可以挺過這次的鳳梨風波。但這是否意味着臺灣無須擔心來自對岸進一步的農業或者經貿挑戰呢?答案可能是未必。

坊間有人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名字做爲聯想稱,大陸下一個禁止輸入的農產品可能是蓮霧。因爲大陸在今年1月以臺灣進口萊豬爲由,禁止臺灣豬肉進口,3月禁止鳳梨,那麼接下來豈不是輪到蓮霧了嗎?蓮霧的自然開花期是2至4月,主要產季在5至7月,因此,就時序上來看,蓮霧成爲對岸新禁令標的,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當然,以國臺辦發言人的名字做文章純屬戲言,不過,這也不難看出,許多農友的確仍心有餘悸。畢竟大陸這兩次出手都是突如其來、動作非常快,相關業者根本沒有太多時間預爲因應

而更令人擔心的是,蔡政府在面對兩岸之間的農業或經貿挑戰時,根本拿不出有效的應對辦法,既無法與對岸進行必要的談判,也沒有完整的產業戰略規畫,碰到問題就只會撒錢,然後訴諸民粹,一味要國人多吃、多買。

問題是,國人可以把無法賣到大陸去的鳳梨吃回來,改天大陸對非農產品實施禁令時,國人要怎麼用吃的度過難關?或者,如果大陸的禁令接二連三,今天國人拚命吃鳳梨,明天還有多少能力繼續買、繼續吃下去?

民進黨政府總是強調「雞蛋不可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個說法當然有道理,然而,執政5年來,蔡政府對分散市場風險一事,又做了多少努力?成效如何?執政者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就算這次鳳梨能過關,但是下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