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耕海牧漁”新氣象
寧德市霞浦縣積石至閭峽段宛如一條靈動的綢帶,沿海岸線蜿蜒,美若畫卷。 鄭培鑾攝(人民視覺)
在寧德市霞浦縣沙江鎮沙江村,返鄉創業青年張序劍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展現家鄉灘塗風光和父親的趕海生活,逐漸發展爲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圖爲張序劍(左)在灘塗上拍攝父親趕海。
近年來,寧德市霞浦縣充分利用漁村特色文化發展漁旅經濟,促進民宿產業發展大提速,爲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圖爲霞浦縣三沙鎮東壁村的一家民宿。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近年來,福州市連江縣養殖戶拓展養殖空間,採取了“南鮑北養”的養殖方式,鮑魚生長速度更快,品質也得到提高。圖爲11月25日,連江縣苔��鎮後灣海域熱鬧非凡,5萬多籠鮑魚從山東榮成乘船歸來。 新華社記者 周 義攝
在寧德市霞浦縣松山街道沙塘街村海邊,漁民展示收穫的頭水紫菜。
近年來,福建統籌推進從嚴管海、科學治海、系統護海,在更高起點上追求百姓富、生態美的和諧並進。圖爲機械化打撈船在寧德市三都澳海域清理海漂垃圾。
古語云“閩在海中”,福建有着“耕海牧漁”的悠久傳統。作爲海洋資源大省,福建擁有13.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逾3700公里海岸線、125處大小港灣,向海而興具有獨特優勢。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海洋開發,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
大黃魚住進“健身房”,鮑魚南下北上成了“旅行家”,古老的海邊“石頭厝”成了“金窩窩”……福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啓“海上福州”建設到今天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福建牢記向海發展的囑託,一張藍圖繪到底,海洋經濟從近海、淺海向遠海、深海不斷拓展。2021年,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超1.1萬億元,保持全國前列。
海還是那片海,“靠海吃海”的方式卻完全變了。以前村民祖祖輩輩打魚爲生,現在家家戶戶還忙着搞起旅遊,村裡環境變美了,街巷變熱鬧了,老百姓變富裕了。走進今日福建沿海,看到的是一幅與時俱進的“海上田園”圖,聽到的是一曲歡快悠揚的漁歌新唱。
(據新華社福州電)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