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後難相處?必經「7大晚年失落」孤獨感超乎子女想像

▲隨着年歲愈大,失去的愈多,心理波動也更加明顯。(圖/翻攝自pixabay)

文/葛瑞絲雷堡,芭芭拉・肯恩

這一生,我們隨時都在面臨失去;隨着年歲愈大,失去的愈多:失去所愛,失去友伴、隱私、獨立、熟悉的環境,失去身體功能視力聽力、整體健康、美貌、駕駛能力等),心理功能亦隨之衰弱,尤其是記性。隨着退休的到來,失去了一生投入的工作。當然,最後也失去了生命

這種老者何其幸運,能坦然直視失落,哀悼它們。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有些人窮盡一生,努力建造防禦機制以對抗創傷。對某些人而言,哀悼等同卸下防衛,讓昔日惡魔重現,再度經歷早年令人痛苦的分離。

以正面的態度接受失落人生來到晚年,多數人已可以承受諸多失落,繼續穩穩地前行。他們當下的反應也許是驚嚇、難以置信、抗拒、封閉、倦怠、生病依賴性變強、焦慮、憂鬱;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與旁人的鼓勵,他們學會接受,日漸復原,終至能適應改變後的人生。賽門便屬一例。

▲以正面的態度接受失落人生來到晚年,有多困難?(圖/視覺中國)

用樂觀面對失去的賽門

賽門與病妻都已高齡八十五歲,剛從家鄉搬到女兒所居城市的療養院。這是個困難的決定,但他沒辦法;他知道自己無法再像從前那樣照顧妻子。

儘管拋下過往如此令人不捨,跟孩子住近一點卻更重要,必要時能馬上找他們幫忙,他們也省去了很多距離所帶來的不便。賽門勇敢面對,並不時感謝女兒們和療養院所做的一切。他正面看待眼前的改變,安頓好內心巨大的失落感。但不到三個月,更多打擊接踵而至:

結褵六十載的老伴撒手人寰,緊接着他得動一個手術,之後需靠輪椅代步。一個正爲老伴傷逝的老人家,要他打起精神樂觀復健,似乎有點過於強求。

然而,賽門很有動力,努力治療。他很願意說出失去太太的悲傷,並從他人身上得到支持。一位社工師鼓勵他藉着回顧過去,好好地審視一生,如實接受,再繼續向前。她還帶賽門出去用餐,聽音樂會,參加演講,這些活動與刺激讓他的心智保持敏銳,對生活維持樂觀。

▲晚年還須面對喪偶喪友的痛苦。(圖/翻攝自pixabay)

樂觀是賽門得以復原的主要原因。但他已九十好幾,身體機能又逐步衰退,活動亦日漸受限。儘管如此,他仍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樂趣,對人不失信心,樂於接受幫助,遂能充滿尊嚴地走到人生的盡頭。

晚年所面臨的失落

想想賽門晚年承受了多少失落。

• 家,以及家鄉熟悉可愛的環境• 老朋友們• 獨立性• 隱私• 老伴• 健康• 行動

遲暮面臨的失落之多,令人唏噓。我們多半隻看到失去所愛之痛,卻沒有意識到其他很多失落也需要好好地面對和處理。對賽門而言,別種失落,使得喪妻這件事更難承受。

▲漸漸失去行動力的同時,也會失去隱私與獨立。(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你的父母也許正面臨類似處境。有時,失落之間有連環效應:當某人因跌倒或中風而無法行動,可能需要請全天候的看護。這實屬必要,卻也意味此人失去行動力的同時,也連帶失去了某種程度的隱私與獨立。

大部分的人和賽門一樣,會試着接受失落,並尋找適合身體狀況娛樂活動。有些人自憐自艾,悲嘆年華流逝,體能不再。最難面對生命各種失落的、也是讓成年子女最不知所措的,就是那些終生難以相處者。而即便你的父母屬於這一類,不用絕望。

一旦明白父母長期狀況如何影響他們對失落的反應,修正你自己的態度,就很有機會獲得不一樣的迴應。

子女有時會受不了父母不斷抱怨失落,因而相應不理。這是不對的。要用心聆聽。比如說,你那自我中心的母親向來以美貌爲榮,當她傷心着風華不再,身爲子女的你應以同情和體貼來回應她。如果你的父親因喪失聽力而變得神經質,拿出耐心,找出有效的溝通途徑

若你那性格負面、總愛指責人的母親,成天批評她剛搬進去的公寓時,不妨想想她失去住了幾十年的老家會是何等失落,再慢慢讓她走出悼念的過程。如果父親不適應養老院,無理得讓你受不了,別逃開,就算他不理你,你也應該努力敞開溝通的大門,讓他隨時有臺階下。

▲社會上常見孤獨老人。(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不難想見,最難承受的失落要數喪偶,對個性難纏的老人家尤其如此。很多人就是爲此前來求助。失去爸爸媽媽已經夠讓成年子女悲痛了,活着的爸爸或媽媽反應又這麼令人無法招架。請記住:難相處的父母特別難面對失落。

傾聽父母,認可他們的情緒,包括負面情緒,不代表你同意他或站在他那邊,也不代表你對父母不孝。這麼做,只代表你想通了陪伴父母最好的途徑,是不與之爭辯,不反駁,不試圖勸他們走出陰霾

有時,回顧往昔有助抒發哀痛。你可以找出一些老相本,鼓勵父母談談舊日種種,好的不好的都行,說說戀愛時期到結婚後的點滴,聊聊各個特殊日子。那些過時打扮與泳裝可能會讓你們發笑,更重要的是,可藉此協助父母平衡正負面情緒。

第一,設法瞭解造成父母無法控制悲傷情緒的成因;第二,不要放棄父母,但也別爲其悲傷添加柴火;第三,讓父母參與有意義的活動與計劃。

本文摘自《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葛瑞絲・雷堡,芭芭拉・肯恩(美國臨牀社工師)/橡實文化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