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高企、一年虧掉15億,鋰電跨界者龍蟠科技爲何還要逆勢擴產?

在鋰價動盪的2023年,鋰電產能內卷嚴重。"卷"在正極材料領域的一位A股上市公司老闆石俊峰,遇到了和大多數同行一樣的難題:行業處於下行週期時,是逆勢擴張,還是順勢減產?

石俊峰是龍蟠科技(SH:603906)的實控人,公司發展初期以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業務爲主業,並逐漸成長爲該行業的頭部玩家,業界曾將其稱爲潤滑油細分賽道的"隱形冠軍"。

2018年時,石俊峰決定進軍新能源及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行業,成爲妥妥的跨界者。這一決定曾爲這家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回報:2022年,龍蟠科技營業利潤突破11億元大關,而在上一年其利潤還不到3億元。

但鋰電行業2023年以來的日子並不好過。自2023年起,行業產能過剩加上碳酸鋰價格下跌,鐵鋰正極材料價格也隨之大幅下降,龍蟠科技全年虧損高達15億元。截至2023年末,龍蟠科技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了75.72%,短期銀行及其他借款約達64.06億元。

行業下行疊加業績承壓,該如何抉擇?龍蟠科技選擇了繼續加碼。

5月14日,龍蟠科技發佈公告稱,擬引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資本入股旗下公司常州鋰源,繼續加碼磷酸鐵鋰業務。有業內人士判斷,龍蟠科技或有意分拆常州鋰源獨立上市。

今年4月末,龍蟠科技曾向港交所遞表謀求二次上市。本有一個IPO計劃,爲何還要另起爐竈?高負債壓力下,龍蟠科技的擴產計劃能否如願?

擴產目的何在?

從行業來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已經陷入產能過剩。按照正極材料龍頭湖南裕能(SZ:301358)在公告中披露的情況,磷酸鐵鋰過剩的產能將到2025年至2026年才能出清。

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許多正極材料生產商開始選擇減產。近期以來,惠雲鈦業(SZ:300891)、雲天化(SH:600096)、萬潤新能(SH:688275)、百合花(SH:603823)先後公佈了停建或延遲了相關項目的計劃。

對於常州鋰源此次增資擴股的目的,龍蟠科技表示,本次交易有利於增強常州鋰源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業鏈上的項目研發、市場拓展、產品量產等方面的綜合實力。而龍蟠科技謀求在港交所上市,其募集的資金一部分也將用於常州鋰源湖北襄陽工廠的新磷酸錳鐵鋰生產線的投入。

常州鋰源是龍蟠科技在2021年併購了貝特瑞(鋰電材料負極龍頭)旗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業務後,雙方合資組建而成。自去年起,常州鋰源的重要業務就是推廣其磷酸錳鐵鋰產品"錳鋰1號"。

爲應對鋰電池容量密度不斷增長的需求,正極材料市場也迫切需要技術迭代,而磷酸錳鋰被稱爲"鐵鋰電池正極材料的下一代技術"。常州鋰源意圖將"錳鋰1號"打造成拳頭產品,在市場上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龍蟠科技在港交所上市所募資的另一目的,是對印度尼西亞工廠二期進行投入。其目的不言而喻,即"卷"向海外市場。

事實上,石俊峰早前就佈局了海外市場。早在2021年11月,常州鋰源就計劃在印度尼西亞投資設立合資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年產1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如今該項目已經投產。龍蟠科技寄希望於港交所上市,其募資的一部分即計劃爲該工廠的二期項目募集資金。

正極材料廠商們紛紛佈局海外,一方面是看到了海外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市場的銷量增速空間,另一方面,龍蟠科技的主要客戶寧德時代(SZ:300750)等也均在印尼投建了工廠,可以說是緊跟客戶的步伐。

資本"操盤"引發投資者質疑

石俊峰"如意算盤"的背後,到底有沒有足夠規模的資金支持?

分析其財報數據來看,2023年,龍蟠科技全年虧損高達15.14億元,而在今年一季度,又虧損7804.5萬元。同時,由於近年來的大規模擴產、收購,導致公司資產負債率持續上升。從2020年到2023年,龍蟠科技資產負債率從28.44%飆升至75.73 %,短期借款也從4.07億元暴增至64.06億元。如此大的變動,一度引發證監會的的關注及問詢。

但龍蟠科技真的很缺錢嗎?僅就今年而言,公司曾多次用閒置資金理財。

今年1月,龍蟠科技公告稱,已使用閒置募集資金6000萬元購買興業銀行企業金融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產品;3月,稱使用暫時閒置的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現金管理投資金額爲人民幣 1.3億元。5月,又稱擬用閒置募集資金不超過人民幣11億元、閒置自有資金不超過人民幣29億元適時進行現金管理。

有業內人士稱,事實上,多數上市企業頻繁購買理財產品,意在想通過理財收益來獲取利潤,正是出於對資金緊張的一種焦慮。

事實上,近幾年,龍蟠科技找錢、籌錢的腳步一直未停,但成效甚微。

以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爲例,早在2022年8月,龍蟠科技就拋出一個21億元的可轉債發行方案,其中13.5億元擬投入該項目。然而伴隨着市場的飽和以及悲觀態度在行業蔓延,該筆可轉債的發行沒能如期完成而被終止。隨後,龍蟠科技又將該可轉債方案融到了港交所上市的募資計劃中。

不過,龍蟠科技的港交所上市還充滿變數,上述項目的募資前景也不得而知。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龍蟠科技在此次募集的資金中,還有一部分用來償還此前相關收購案產生的銀行借款,可見其財務負擔之重。

推動常州鋰源上市,這一資本操作彷彿要作爲"B"計劃,以保證募資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資金陰雲籠罩公司之時,石俊峰又來了一次令人"大跌眼鏡"的操作。

今年3月,龍蟠科技擬花費1億資金收購了山東美多,以佈局鋰電回收業務。但經公開資料不難發現,"山東美多"這家公司的實控人竟爲石俊峰本人,且該公司成立於2022年,截至收購計劃公佈時,其還未投產、營收爲"0",而且該公司也不在工信部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之內。

這筆1億收購,引發了大量股民對其"億元買空殼""變相減持套錢"的質疑。

這家曾被美譽爲正極材料細分賽道"隱形冠軍"的玩家,如今不僅財務承壓,股價也較2021年的最高點(71.04元/股)跌去了超過85%。

截止今日收盤,龍蟠科技股價報收9.95元/股,小幅漲1.02%,總市值爲56.2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