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新論)

生態興,文明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要直面問題精準施策。近年來,海南省持續深化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針對突出問題着力推進農村生活配套以及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規劃與建設。一系列關係民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保證人民羣衆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刻理解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辯證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破壞了就很難恢復。”海南獨特的區位工業化進程孕育並保存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沒有優質的生態環境,就沒有成功的自由貿易港。在紮實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中,既高質量推進經濟建設,又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到2025年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到2035年居於世界領先水平,是擺在海南面前的時代課題

不能鼓了錢袋,毀了生態。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才能讓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加快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由發展與保護“兩難”向協調“雙贏”的轉變。以燕窩產業爲例,長期以來囿於毛燕棲息地侷限,只能依賴從東盟生產國進口。海南在三亞崖州萬寧大洲島具備條件地區,通過生態修復,以市場化方式引進種羣實現屋內築巢,以企業自主研發攻克了人工孵化和飼養難點並獲國家專利,所產毛燕品相優於進口,待規模化量產後催生的產業發展空間將達到千億元。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單兵突進,必須秉持系統思維、堅持系統治理。當前,海南正在探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治理相關的臭氧揚塵及船舶等運輸工具帶來的污染問題。一方面,從水環境和水生態保護修復、熱帶雨林等自然保護地、能源生產、新能源汽車消費、“禁塑”等領域全面發力;另一方面,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特許經營權制度,建立形式多元、績效導向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集成創新,就是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產業化鄉村振興的協同共進,努力實現海南產業鏈價值鏈、生產及消費領域低碳綠色發展,靠系統改革破除治理頑疾,將生態優勢轉變爲經濟優勢、民生福祉

碧海藍天、陽光沙灘,植被豐茂、鮮花常盛。作爲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有條件更有信心和決心,把生態文明建設與自由貿易港建設有機統一起來。“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們要堅定不移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自覺扛起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擔當,努力將改革開放的先發優勢升級爲國際綠色合作和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作者爲海南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