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潘功勝、李雲澤、易會滿重磅發聲

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於1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辦。1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年會上做主題演講。

央行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潘功勝:

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潘功勝表示,學習貫徹好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是金融系統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務。

潘功勝表示,我國經濟增長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全年5%的預期目標有望順利實現,IMF最新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4%,這個增速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保持領先。隨着宏觀調控政策效應持續釋放,近期經濟增長動能增強,生產消費穩步回升,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主要經濟指標向好,有條件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和物價平穩運行。

觀察中國的經濟增長需要平衡好經濟增速和增長可持續性

潘功勝表示,觀察中國的經濟增長需要注意兩個視角。一是需要考慮基數規模。二是需要平衡好經濟增速和增長可持續性。我國經濟需要合理的增速,但更重要的是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比追求高增長速度更加重要。

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支持實體經濟穩定增長

潘功勝表示,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支持實體經濟穩定增長。目前,貨幣信貸總量保持合理增長,信貸結構持續優化,企業貸款利率處於較低水平,爲經濟恢復發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支持。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更加註重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關係,爲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潘功勝表示,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增強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目前,我國銀行體系貸款餘額超過20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餘額超過300萬億元,過去幾年,每年貸款新增20萬億元左右,社會融資規模新增30多萬億元。盤活存量貸款、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優化新增貸款投向,這三個方面對支撐經濟增長同等重要。

按照經濟規律和逆週期宏觀調控需要,引導和把握宏觀利率水平

潘功勝表示,持續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將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民營小微、先進製造、綠色發展、普惠養老等領域健康發展,做好“五篇大文章”。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繼續以我爲主實施好利率調控,按照經濟規律和逆週期宏觀調控需要,引導和把握宏觀利率水平,保持利率水平與實現潛在經濟增速的要求相匹配。

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維護外匯市場的穩定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潘功勝表示,得益於國內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基本穩定,對非美元貨幣有所升值,我們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堅決對市場順週期行爲進行糾偏,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爲進行處置,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並自我強化。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維護外匯市場的穩定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已經較峰值下降一半

潘功勝表示,我國高風險金融機構無論是數量還是資產規模在金融系統的佔比都非常小。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化險,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已經較峰值下降一半。少數高風險機構相對集中的省份正在制定實施中小銀行改革化險方案,多渠道補充資本。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同有關部門,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與防控體系,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

積極支持地方政府穩妥化解債務風險 必要時將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地區提供應急流動性支持

潘功勝表示,總的看,我國政府的債務水平在國際上處於中游偏下水平。今年以來,金融部門已會同有關部門採取多項措施,積極支持地方政府穩妥化解債務風險。一是嚴肅財經紀律,推動地方政府和融資平臺通過盤活或出售資產等方式,籌措資源償還債務。二是對於債務負擔相對較重的地區,嚴格控制新增政府投資項目。三是引導金融機構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置換等方式,分類施策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控增量債務,並建立常態化的融資平臺金融債務監測機制。必要時,中國人民銀行還將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地區提供應急流動性支持。四是支持地方政府通過併購重組、注入資產等方式,逐步剝離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功能,轉型成爲不依賴政府信用、財務自主可持續的市場化企業。

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潘功勝表示,我國房地產市場經過20多年的長週期繁榮,正在進行重大轉型並尋找新的均衡點。房地產市場轉型帶來了一定挑戰,同時也蘊含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城鎮化仍處於發展階段,新市民規模較大,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很大潛力,房地產市場長期穩定發展具有堅實基礎。

目前,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貸款餘額的23%,其中約80%爲個人住房貸款,一直以來,我們實行非常審慎的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房地產市場調整對金融體系的外溢影響總體可控。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積極配合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做好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引導金融機構保持房地產信貸、債券等重點融資渠道穩定,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爲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目標,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5篇大文章,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中國金融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11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如此表示。

一是銀行業發展勢頭穩健。中國經濟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始終保持合理增速,與此同時新動能加快集聚,數字經濟、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

“中國銀行業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也實現了自身穩健增長。”他介紹,過去三年銀行業信貸規模年均增速11.2%,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約5個百分點。英國銀行家雜誌2023年全球銀行1000強綜合實力排名中,中資銀行有140家上榜,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均處於全球較好水平。

他表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銀行業穩健發展的勢頭也不會改變。

二是保險業發展潛力巨大。過去3年中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速高於全球平均4個百分點,但人均保費水平只有全球平均的七成,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疫情過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速推進,大病保險覆蓋12.2億城鄉居民,長期護理保險保障人數超過2億人,健康險、家庭財產險、巨災保險等潛力巨大。

“今年以來,我們根據形勢變化優化償付能力監管標準,有序引導人身險行業降低負債成本,持續深化車險綜合改革,將進一步釋放行業發展的紅利。”李雲澤表示。

三是資管行業發展前景廣闊。目前我國已成爲全球第二大資產和財富管理市場,中等收入羣體已超過4億人,銀行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超過1億人,較2019年末增長三倍。過去三年行業管理資產年均增速達到6.2%,遠高於全球約2.5%的平均增速。

他認爲,未來隨着居民收入的持續提升,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多元化投資的理念深入人心,加之資管產品淨值化轉型穩步推進,中國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將進入發展的黃金期。

李雲澤表示,未來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歇,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改變。

“近年來我們對接國際標準,健全一系列監管規則,最近又全面修訂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和資本管理辦法。”李雲澤表示,將進一步放寬外資機構市場準入要求,持續增強金融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努力營造審慎經營和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

李雲澤還在論壇上介紹了近年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他表示,金融開放是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進一步推出50多項開放舉措,全面取消銀行保險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減少外資准入數量型門檻,持續拓展金融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目前30家全球系統性重要性銀行均在華設立分支機構,全球最大的40家保險公司近半數進入中國。即使三年疫情期間,在華主要外資銀行保險機構的資產和利潤年均增速也遠高於其母行或母公司。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

11月8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發表了題爲“堅守主責主業 守牢風險底線 全力維護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講話。

來看關鍵表述:

1、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不斷提升監管適應性、針對性,守牢風險底線,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提振投資者信心。

2、加強與公安司法機關的協作,持續健全資本市場防假打假制度機制,推動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體追責體系。

3、加大對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爲的重拳打擊。

4、對履職盡責不到位的中介機構嚴厲懲戒,絕不姑息。強化全流程監管執法,嚴禁“無照駕駛”,嚴查“有照違章”。

5、註冊制改革絕不是放鬆監管,而是要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的更好結合。

6、將堅持註冊制基本架構不動搖,並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動態評估優化定價、減持、再融資等制度安排。

7、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各項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培育境內“聰明資金”,推動行業機構強筋壯骨,切實提升專業投資能力和市場引領力,走好自己的路。

8、對量化高頻交易加強跟蹤研判,完善監管舉措。

9、加強監管科技建設,強化跨部門信息共享,加強市場資金槓桿水平和企業債務風險的綜合監測,努力做到對各種違法行爲和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

10、依法將各類證券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嚴把私募基金等領域准入關,嚴厲打擊“僞私募”,清理整頓金交所、“僞金交所”,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

全文如下:

尊敬的尹力書記、殷勇市長,尊敬的功勝行長、雲澤局長、傅華社長、金立羣行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本屆金融街論壇。剛剛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總攬全局、舉旗定向,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發出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動員令,吹響了新時代新徵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是這次會議的其中一條主線。防範風險是加強監管的主要目標,加強監管是防範風險的有效途徑,二者都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縱觀全球400多年資本市場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斷適應風險防範需要,加強和改進監管的歷史。從發展規律和近幾年的監管實踐看,資本市場風險主要有以下成因。一是槓桿過度甚至失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5年我國股市異常波動,槓桿失控都是重要誘因。近年來,一些大型企業集團藉助境內外、表內外、場內外工具盲目融資擴張並最終爆雷,教訓慘痛。我們體會,管住過度槓桿,市場纔會行穩致遠。二是創新與監管失衡。創新是金融發展的重要動力,但違背經濟金融本質規律的“僞創新”,造成金融泛化,必然釀成風險。過去一段時期,“僞私募”、金交所、“僞金交所”各種形式“類金融”亂象頻發,監管滯後,成爲重要的風險源。三是欺詐造假。欺詐發行、財務造假是資本市場的毒瘤,甚至有個別企業、中介機構與相關方串通,全流程全要素造假,形成造假“生態鏈”,影響投資者信心。四是背信妄爲。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是資產管理行業的生命線。如果不具備相應的專業和風控能力,背離責任,出問題也就在所難免。特別是一些非持牌機構,也包括各類非法機構,搞自融自投、侵佔挪用,拿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嚴重違背信義義務。五是主體責任缺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需要上市公司、中介機構、投資機構、監管部門等各方歸位盡責,風險爆發往往是多個環節失守。這其中,有過度貪婪,有監管真空,有問責不夠。同時還要看到,在全球市場高度關聯的今天,各種輸入性風險交織疊加,有些具有非傳統、非經濟、非理性特徵,這也進一步加大了風險防控難度。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加強資本市場監管,維護市場“三公”秩序和投資者合法權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證監會的第一職責、法定職責。這幾年,我們堅持“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發揮各方合力”的監管理念,堅守監管主責主業,注重把握以下原則:一是堅持“看得清才能管得住”,促使創新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二是嚴防過度槓桿,把槓桿資金規模和水平逐步壓降至合理區間。三是“零容忍”打擊各種亂象,扭轉了長期以來證券違法成本過低的情況。四是堅持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持續加強證監會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深刻認識資本市場監管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不斷提升監管適應性、針對性,守牢風險底線,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提振投資者信心,走好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發展之路。

一是突出重典治本。加強與公安司法機關的協作,持續健全資本市場防假打假制度機制,推動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體追責體系,加大對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爲的重拳打擊,對履職盡責不到位的中介機構嚴厲懲戒,絕不姑息。強化全流程監管執法,嚴禁“無照駕駛”,嚴查“有照違章”。

二是突出改革開路。註冊制改革絕不是放鬆監管,而是要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的更好結合。事實證明,改革落地後監管更加嚴格了,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透明度的提升。這種提升來自於審覈註冊全過程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來自於覆蓋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的監管,促使企業充分披露信息、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來自於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全面加強特別是法治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們將堅持註冊制基本架構不動搖,並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動態評估優化定價、減持、再融資等制度安排。同時,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各項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培育境內“聰明資金”,推動行業機構強筋壯骨,切實提升專業投資能力和市場引領力,走好自己的路。

三是突出能力提升。大力推進監管轉型,強化監管責任落實和問責力度,切實提高履職水平。對量化高頻交易加強跟蹤研判,完善監管舉措。加強監管科技建設,強化跨部門信息共享,加強市場資金槓桿水平和企業債務風險的綜合監測,努力做到對各種違法行爲和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

四是突出合力發揮。加強部際聯動、央地協作,依法將各類證券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嚴把私募基金等領域准入關,嚴厲打擊“僞私募”,清理整頓金交所、“僞金交所”,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我們將和市場相關方,加強溝通交流,共同堅守專業、理性、協同、法治,維護良好市場生態。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資本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更加鞏固,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對此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圍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更加有力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同時,把支持首都高質量發展作爲重要着力點,堅持同題共答,推動資本市場與北京發展協同共進。

最後,衷心祝願本屆論壇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