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出遊火爆 綠皮火車的情懷也依舊忘不了
本文爲本站旅遊原創文旅IP《百態中國行》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報道
今年端午節期間,不少由北京前往上海的遊客在坐火車時驚訝地發現,消失許久的綠皮火車怎麼又回來了?猛地一看,綠色的車身、黃色的線條,確實和記憶中的綠皮火車十分相像。
但是,此綠皮非彼綠皮。這是“復興號”家族的新成員,2019年剛剛投入運營。動車組型號爲CR200J,時速爲160公里,往返於北京至上海(D701/D702次、D710/D709次),北京至杭州(D712/D711次)。該車型動車組塗裝爲翠綠色,和記憶中的綠皮火車相比,顏色更加鮮豔明快,被親切地稱爲“綠巨人”。車身採用流線型設計,內部服務、設施與動車組基本一致,乘坐更加舒適,配有USB接口並全車覆蓋Wi-Fi。其研發和創新旨在提高既有鐵路運輸服務品質和滿足遊客越來越高的出行需求。
看到這列嶄新的動車,不由回想起小時候乘坐綠皮火車的情形,也對中國鐵路運輸發展之快感慨萬分,人們的出行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顏色看中國火車變遷史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的火車基本已進口爲主。1949年前夕,可統計的火車有4069臺,分別出自9個國家的30多家工廠,機車型號多達198種,曾被稱爲“萬國機車博物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着鐵路運輸事業的迅速發展,對火車的需求日益增加,自行設計、製造便是當務之急。
黑色——1952年,新中國第一臺“解放型”蒸汽火車由四方機車車輛廠製造完成,它是中國火車的最初形態。
綠色——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列車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墨綠色的車身和座椅、黃色的線條、白色的標牌,車廂頂部掛着一排電扇,車體限速120km/h。乘坐綠皮火車的記憶,成爲很多遊客永久的回憶。
藍色——1997年投入使用,是中國空調特快列車的代表,客車外表塗裝主色調爲藍色與白色相間。
紅色——21世紀初,紅皮火車替代綠皮火車成爲中國鐵路旅客列車的主力車型,所有車廂都安裝了空調,外表塗裝主色調爲橘紅色和白色相間,車體限速提升到160m/h。
白色——中國進入“高速列車”時代:2007年中國首列國產化時速300公里的“和諧號”動車組列車竣工下線;2008年,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即京津城際高速鐵路正式投入運營,最高時速350公里;2017年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最高時速400公里。
高鐵遊日漸成爲遊客出行首選
隨着我國火車時速的不斷提升,“千里江陵一日還”早已變成現實。高鐵改變的不僅是不斷刷新的“中國速度”,更爲遊客的出行節約了大量時間成本、提供了更多目的地及旅遊方式的新選擇。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高鐵總里程已達2.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去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全國高鐵版圖再次擴容。到2020年,高鐵網將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高鐵網日益完善,日漸成爲越來越多遊客出行的首選。不少高鐵沿線的中小旅遊目的地也被納入遊客行程,也爲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帶來新契機。
今年五一期間高鐵遊十分火爆,四天假期釋放了大量中短途國內遊需求。乘坐高鐵到達目的地,度過一個悠閒假期成爲很多年輕遊客的選擇。相關數據顯示,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客源地出發的“5小時高鐵圈”,成爲各大城市居民出遊的熱點。
票價適中、時間成本較低、準點率高,沿途還能欣賞窗外的風景,高鐵遊已成爲一種新的旅行風尚,多條“最美高鐵線路”也成爲遊客下一次出行的備選方案:西成高鐵,中午在西安吃泡饃、晚上在成都吃火鍋;僅90分鐘車程的黃杭高鐵,卻一路串聯起57個國家級風景區;世界上里程最長的京廣高鐵,帶你縱向穿越古今繁華;而滬昆寧高鐵,則從都市到村寨,跨過平原、翻越雪山…
從前慢 忘不了車廂裡的人生百態
近些年,你可能會留意到很多這樣的新聞:XX列綠皮火車停運。享受高鐵帶來速度和便利的同時,很多人卻在懷念那段乘坐綠皮火車出遊的慢時光。記憶中的綠皮火車,旺季時擁擠不堪,過道里都站着、坐着擠滿了人;沒有空調,車頂只有一臺電扇“有氣無力”地轉着…就是這樣“狼狽”的旅程,爲什麼會值得我們懷念?
有故事
那時人們普遍還沒有手機、平板電腦等,不會從起點一直做“低頭族”到終點。而且綠皮火車有些座位是相對的,中間還有一個小桌子方便放東西。爲打發無聊的時間、也爲了避免四目相對的尷尬,與陌生人聊天便成了一件自然的事情。
“你是哪裡人?”、“你在哪站下?”,以此爲寒暄過後,便是一通海闊天空的暢談。萍水相逢的人就這樣成爲朋友,分享彼此的精彩故事。或者一起打打牌,這是那時最常見的一項娛樂活動。有時還能在一列車上尋找到相同目的地的旅伴,在沒有社交軟件的年代,這也算是旅途中的意外驚喜。
有味道
綠皮火車上的味道,豐富到難以形容。遊客大多帶着一大包吃的上車,方便麪搭配火腿腸,這是最常見的組合;嗑瓜子可以打發時間,還便於與他人分享;香蕉、桔子等水果,餅乾、麪包等零食,八寶粥也幾乎是人手一罐。再泡上一壺茶,從早喝到晚。
除了飯點時間的各種香味外,密閉的空間了也避免不了人們身上的汗味、臭鞋子味等,但那個時候卻並不覺得特別反感,可能這些味道混合起來,是一種揮之不去的人情味吧。
有風景
那個時候的綠皮火車是真的很慢,中間停靠的站還多,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要從早坐到晚,甚至在火車上過夜。大把大把的時間,除了聊天、吃飯外,就只能把目光投向窗外。
從城市到田園、穿過峽谷和高山、迎着晨曦的露水和傍晚的霞光…一路的風景不停變換,有些風景消失在身後,又有新的風景在前方出現,絕對不會出現審美疲勞。同坐飛機相比,這是火車最大的優勢,而且正因爲綠皮火車開的慢,所以才能慢慢欣賞、好好看清。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美景不只在終點,也在途中。
搭乘綠皮火車找回記憶中熟悉的旅行
民謠歌手周雲蓬在雜文合集《綠皮火車》中寫道:“那裡時常會有火車經過,那種力量和速度,以及它要去的遠方,令一個孩子興奮恐懼”。乘坐過綠皮火車的孩子,現已都接近或過了而立之年,但與日俱增的懷舊感讓綠皮火車依舊親切到骨子裡。
飛機和高鐵等先進的交通工具讓如今的旅行變得有些“快餐化”,點到點間機械地移動完全失去了旅途中的行走感。而“咣噹咣噹”的綠皮火車卻可以讓人 “沉醉在路上”。依舊有很多人堅信,旅行的意義不在於最終的目的地,而在於沿途的風景和故事。
那麼,在綠皮火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還有哪些依舊在運行的線路可以找回熟悉的旅行感?
往返于山東淄博與泰安的7053/7054列車,全程184公里,平均時速33公里,行駛時間近6小時,全程23站,票價只要11.5元,是山東省內國家鐵路中最後一輛無空調綠皮車。1974年開通至今已經運行了45年,被譽爲全國“最慢綠皮火車”。它慢到什麼程度呢?“慢到你能清晰地看到樹枝上的野果和田間勞作的村民”。最初設置這條線路,是爲了方便鐵路職工上下班,後來隨着周邊山村增多,這趟列車就成爲了村民進出山區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因時速最慢、票價最低等特色被媒體爭相報道,越來越多的旅遊愛好者也開始乘坐這列火車欣賞沿途風景。沿途景點包含淄博太河鎮的齊山、擁有摩崖石刻的開元溶洞等。
里程最短國際列車:綏芬河-格羅迭科沃
往返於綏芬河和格羅迭科沃的401/402次國際列車,全程26公里,一站直達。在中國境內5.9公里,俄羅斯境內20.1公里,標準運行時間1小時,但因避讓貨運列車會經常晚點。途中翻山越嶺,多爲彎道,還要穿越6個山洞。受多方因素限制,這列跨國列車至今還在使用已經被淘汰的綠皮車廂。若想以最短時間領略俄羅斯風情,此列綠皮火車也許是你最好的選擇。
位於寶成鐵路沿線、往返於廣元和寶雞的6063/6064次列車,歷時近12個小時,全程票價21.5元,是衆多火車迷的最愛。緩慢行駛的列車深入壯闊的秦嶺腹地,讓你有更多時間欣賞沿途風景。秋季可以遠眺漫山遍野的紅葉、冬季則能夠領略羣山在皚皚白雪下的靜美。途中尤其以楊家灣-觀音山-青石崖爲代表,是所有火車迷都夢想朝拜的一個區段。在電影《觀音山》中,也有不少鏡頭在此鐵路線上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