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軌道醫生」首度曝光 探傷車每年跑1500km診斷鋼軌內傷

記者賴文萱/臺中報導攝影

爲提升軌道檢測與維修,確保行車安全,高鐵在2012年就耗資近4千萬從美國引進「路軌兩用鋼軌超音波探傷車」,透過精密的超音波檢探技術,每年需完成1500公里的鋼軌檢測,找出無法目視檢查看出的軌道內傷,堪稱是高鐵專屬的「軌道醫生」。

▲高鐵近4千萬的超音波軌道探傷車首度曝光

高鐵今(30)日首度帶領媒體前往高鐵臺中烏日基地,近距離參訪目前全臺唯一的路軌兩用鋼軌超音波探傷車,其特色在藉由路軌器設計,讓車輛可靈活行駛於軌道或平面道路, 大幅提升臺灣高鐵軌道檢測與維修任務便利性

▲▼高鐵每年會透過超音波軌道探傷車巡軌,提早發現軌道內傷,避免發生斷軌。

高鐵鋼軌長年承載超過500噸700T列車高速行駛,因此不僅可能造成表面瑕疵外,更可能產生無法由目視檢查看出的鋼軌內部傷損。超音波探傷車自2012年4月即自美國引進,運用精密的超音波檢探技術,以探輪於高鐵鋼軌上進行非破壞性檢測,可及早發現因列車高速行駛後對輪軌接觸區產生的金屬疲勞瑕疵,提早進行預防性檢修、維護或安排鋼軌更換作業

高鐵維修處協理鄭啓明指出,利用超音波的特性,探傷車可將人眼所看不到的瑕疵,經過電腦運算真實呈現在眼前,讓檢測成果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對鋼軌產生的傷損都能夠「早期發現、儘早處理」,確保不致發生更加嚴重的鋼軌斷裂意外。

▲高鐵探傷車除了可路軌兩用,還可360度轉向,方便作業。

探傷車就有如高鐵的「軌道醫生」,內部探傷的週期爲每年巡迴全線3次以上,採分段每月巡檢方式,對全路段、全路線進行完整檢視,每次完成全線巡檢約需花費4個月,至少需完成1500公里的鋼軌檢測作業。每輛探傷車至少配置三名人員,一名駕駛、一名檢測手以及一名工作小組負責人,他們利用高鐵營運結束後的時間,深夜12時30分至清晨5時進行巡軌。

而探傷車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設備,左右共配置6顆探輪、30組檢測探頭,可依垂直0度、縱向45 度、縱向70度、縱向偏斜70度(X-Fire)、橫向40度(Side looker)等不同角度,從多面向以超音波進行檢測,讓軌內探傷不留死角,鋼軌傷痕無所遁形

▲探傷車檢測出懷疑瑕疵後,會由人工利用手持超音波儀器進行瑕疵複測。

▼超音波蒐集到鋼軌檢測資料後,透過電腦運算,可即時將超音波檢測訊號轉譯爲顯示圖像,下圖中異常高的數值就是鋼軌出現傷痕之處。

鄭啓明說,探傷車的好處是可以大面積的針對鋼軌進行初步診斷,每年探傷車約檢測出20~30處的鋼軌瑕疵,在檢出懷疑瑕疵後,會再以手持超音波儀器進行瑕疵複測,最後約剩下不到10處。

鋼軌瑕疵經確認後,即依高鐵「維修手冊瑕疵分級標準」,根據鋼軌狀況區分不同等級,分別採取監測、修補、或更換等必要維修處置作業。

▲藉由探傷車即早監測可能的軌道傷痕,可避免往後高鐵鋼軌發生斷軌意外,影響到營運行車安全。

過去若太晚發現軌道傷痕,若要換軌一次得花10~20人的人力,但現在能從監控中早期發現,小傷痕只要4~5人就能進行旱補,更能避免損傷擴大,影響到營運安全。以目前高鐵的鋼軌材質及嚴謹的UT探傷預防檢探措施,能有效避免斷軌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