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再加頸動脈流速低 老年易認知功能衰退

左起:北榮王培寧醫師國衛院羣健所長熊昭莊紹源研究員。鄭鬱蓁攝影

臺灣去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因高齡而導致的認知功能衰退一直都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如何及早預防並降低罹病風險,成爲研究人員臨牀醫師難題。國衛院研究發現,較高的血壓值及較慢的內頸動脈流速與認知功能衰退有關,這項研究已於今年發表於重要國際期刊美國高血壓雜誌》。建議民衆應積極防治三高等慢性病同時多運動,避免高血壓損害認知功能。

國家衛生研究院羣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紹源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宜蘭老年世代研究神經內科王培寧醫師及心臟內科鄭浩民醫師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針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民衆進行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具有較高的血壓值及較慢的內頸動脈流速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有密切關係。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心血管醫學領域重要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美國高血壓雜誌)

血管會隨着年齡上升而老化年長者有更高機會出現腦中風、血管性智症腦血管疾病,國衛院副研究員莊紹源表示,國衛院於2011年曾發表研究,發現社區民衆的頸動脈流速如果偏低,有較高機會罹患缺血性腦中風;大腦的認知功能,與血流量的供應有關,但過去少有研究探討頸動脈流速對一般民衆的認知功能造成的影響,因此國衛院院羣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便與臺北榮總宜蘭老年世代研究團隊合作,蒐集1684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民衆,進行血流流速測試與簡易認知功能量表測試,結果發現,頸動脈血液流速太慢,確實會讓認知衰退的風險明顯增加

研究團隊針對1684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民衆進行收案,分析血壓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也分析內頸動脈流速當中尖峰收縮流速與末期舒張流速,並採用簡易認知功能量表評估受試者的認知功能。

研究發現,收縮壓與認知功能表現呈現負相關,即血壓愈高者,認知功能表現愈差;另一方面,內頸動脈流速較低者(PSV< 60 cm/sec與EDV< 27 cm/sec),認知功能表現較差,比流速較高者(PSV> 68 cm/sec與EDV >32 cm/sec)增加5到7成認知衰退的風險。

王培寧表示,腦部血流是從兩邊頸動脈所供應,若循環比較差,代表腦部中血管可能出現問題、或活動性比較差;而臺北榮總以前類似研究也顯示,民衆頸動脈若出現狹窄,認知功能也比較差。

王培寧說,民衆想從外觀來掌握很難,可能要透過健檢來看是否有動脈硬化、頸動脈狹窄等情形,而若患有三高、長期抽菸是高危險羣,因抽菸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全身血管流動,也是失智症危險因子,建議除50歲以上者二至三年可做一次健檢檢查外,若頸動脈狹窄太嚴重,可能就需更進一步透過藥物治療或裝支架方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