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小學生營造健康網絡空間

(原標題:給中小學生營造健康網絡空間)

日前,教育部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作出答覆。答覆稱,對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能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強化正向引導,加強對中小學健康上網、合理使用智能手機的教育引導工作,鼓勵各地各校積極創新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學校設施設備,加強對中小學生網絡和智能手機使用的日常管理

一直以來,中小學生帶智能手機進校園問題,存有爭議筆者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上課認真聽講、下課捧握手機,是很多學生的常態。就其利而言,信息時代,學生隨身帶手機,方便與家長老師同學聯繫,也可以藉助手機相關功能來閱讀學習,更能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及時求助;就其弊來說,手機有可能淪爲“娛樂工具”,加之不良信息傳播,對學業發展和身心健康都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由此可說,智能手機是一把“雙刃劍”,只有用好纔能有益

對於中小學生能否帶智能手機進校園一事,不同學校有不同規定。有的學校嚴禁,有的學校則相對寬鬆,不管哪種方式,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智能手機上的內容再豐富也不能代替課堂學習、智能手機再有吸引力也不能影響正常教學。因此,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一事,顯然不能一禁了之,畢竟中小學生是信息社會的“原住民”,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纔是必要之舉。

根據教育部的答覆,認真對待中小學生帶智能手機進校園,關鍵在於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互聯網及智能手機,是科技發展的時代產物,是中小學生打開信息通道、拓寬學習之路的橋樑。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本着“停課不停學”的原則,藉助手機等工具實現線上教學,有效彌補了時空距離課程教育的限制。這也說明,只要合理安排科學規範、積極引導,就能讓學生掌握正確的使用方式、使用頻率與使用習慣。

當然,針對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情況,要堅持疏堵結合。一方面,在校期間,應該在規定時間、規定場合下使用手機,確保適宜、適度、適效,其中關鍵應做到規範並加強學校的日常管理。這就要督促各地各校研究制定預防學生沉迷網絡的工作制度,指導學校加強校園網絡內容管理,建設校園綠色網絡。另一方面,在校之外,作爲課堂教育的延續,需要密切家校協同配合。這就要鼓勵家長以身作則、陪伴孩子時儘量減少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同時注重溝通、疏導心理,發揮家長監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不只是能否攜帶手機進校園那麼簡單,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爲他們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引導他們提高媒介信息素養。爲此,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應要求學生“瞭解迷戀網絡和電子遊戲等不良行爲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專題教育等方式,持續開展網絡知識教育、預防網絡沉迷教育、網絡安全教育;同時,要鼓勵組織開展校外主題活動,引領中小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虛擬世界防止網絡沉迷。此外,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網絡環境治理,集中整治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不良網絡文化、低俗有害信息等。相信隨着“淨網”“清朗”“護苗”等專項治理工作的開展,能夠還中小學生一個乾淨、健康、積極、放心的網絡空間

作者北京市第九中學教師

作者:田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