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一偉:藝術節不只是提供演出

以今年來說,目前在歐陸極爲盛行的戲劇顧問制度、紀錄劇場與沉浸劇場,就是耿一偉想傳遞的三大重點。

耿一偉的觀念裡,藝術節的功能絕不只是提供演出,「新的觀念與制度的分享、實踐,還有新的觀賞方式的引介,都是必須達成的,得在演出之外,透過講座、工作坊等方式提供,甚至打造平臺。」

像是由楊景翔劇團與維也納劇院導演克朗茲合作的《雨季》,就引入臺灣劇場少見的戲劇顧問制度,實驗健全臺灣劇場創作結構的可能,「在創意與導演之外,爲整個製作提供一支持又客觀且專業的觀點。很多導演一年有好幾檔作品,或者作品碰觸的議題較廣大,這時很需要一更冷靜旁觀的專業者提供建議,通常都是評論或理論背景出身」,耿一偉說。

此外,在臺灣少見的紀錄劇場,透過《家的妄想》來實踐,透過自由的結構與形式,呈現真實且原始的資料內容,「形式像是拍紀錄片,卻是紀錄片畫面無法再度重現的,像是俄羅斯侵略車臣、二戰受屠殺的猶太人等,是提供觀衆接觸真實的途徑。」

至於近年在歐美十分火熱,打破觀衆欣賞演出視角,同時開發新空間可能的沉浸劇場,則延續了去年「達康.come」在公車上演出的《臺北笑譚—達康宅配便》,今年由曉劇場推出《Stop!巴士》,同樣以公車爲演出與欣賞的場域。

今年臺北藝術節共11檔國內外節目,7月31日開跑,其中受矚目的是2013年曾來臺的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再度帶來機器人系列新作《蛻變:人形機器人版》,由坎城影后伊蓮‧雅各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