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中非關係新局面

中國非洲傳統友誼深厚,雙方彼此信賴,是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中國已連續12年穩居非洲最大貿易伙伴國的地位,今年1至7月,中非貿易額達1391億美元,增長40.5%,爲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期中國對非全行業直接投資20.7億美元,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來,中非雙方並肩攜手,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成果惠及中非人民,爲非洲經濟復甦提供有力支撐。中非合作已成爲南南合作的樣板、國際對非合作的表率

經貿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從紅酒、咖啡到可可、堅果,再到橄欖油、保健及護膚品,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一批品類豐富、產地多樣、質量上乘的非洲產品集中亮相,走進中國消費者的視野。

埃及開羅大學金融與投資學教授赫沙姆易卜拉欣表示,中非經貿博覽會打開了一個瞭解非洲、聚焦非洲的平臺,有助於推動非洲與中國及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向更高質量發展。希望非中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繼續爲全球經貿合作作出表率,爲世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目前,2021中非合作論壇非洲產品電商推廣季正在舉辦,活動將持續3個月,致力於構建中非跨境電商合作新平臺,推動中非數字經濟合作和貿易方式多樣化。南非的柑橘、坦桑尼亞的寶石、烏干達的芒果乾……許多優質非洲特色商品通過網絡直播間的推介,受到中國消費者的關注,中非電商合作正爲非洲經濟復甦提供動力

盧旺達東部的加紹拉村,起伏的丘陵地裡,結着一片紅色的辣椒,格外顯眼。不久前,當地青年農民企業家特瓦西盧瓦種植加工的一批幹辣椒通過檢驗檢疫,成爲首批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非洲幹辣椒。特瓦西盧瓦說:“中國市場蘊含着巨大商機。最近,我們生產的幹辣椒將被送上中國朋友們的餐桌,我和農場裡近2000名員工都十分興奮和自豪。”下一步,特瓦西盧瓦計劃從中國合作企業引進育種機、播種機、烘乾機等設備,生產更高品質的辣椒製品,讓盧旺達辣椒品牌在中國打響。

電子商務作爲中非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消費擴容的推動器,助力非洲產品打開中國市場。”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司長吳鵬說,非洲商品在華電商推廣是雙贏的合作,彰顯了中非務實合作的互利共贏精神,中非經貿合作提質升級前景廣闊。非洲駐華使團團長、喀麥隆駐華大使姆巴納說,推動非中電子商務合作是重振非洲經濟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應該利用好此次推廣季,歷練非洲年輕人和企業家的商業能力。”

蘇丹國際問題專家、《關注報》國際部主任穆斯納・費赫勒表示,非中在經貿領域的合作需求空前增長,增強了雙方合作的信心。蘇丹等非洲國家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希望雙方在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同舟共濟攜手抗擊疫情

近日,位於博茨瓦納首都哈博羅內的塞迪萊哈醫院收到來自中國的抗疫物資。“這批醫療物資解了醫院的燃眉之急!”醫院首席執行官梅農說,當前博新冠肺炎確診和入院人數大幅增加,這批醫療物資會在救治患者和抗擊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許多非洲國家也收到了來自中國的新冠疫苗。8月底,中國政府援助萊索托的首批新冠疫苗運抵首都馬塞盧。萊索托衛生大臣塞卡特爾表示,疫苗援助充分展現了萊中兩國之間的深厚友誼和良好關係。中國國藥疫苗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認可,適合萊索托民衆接種。

截至目前,中方已經並正在向40多個非洲國家及非盟委員會提供疫苗,並繼續積極支持非洲提升疫苗本地化生產能力。中方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大樓項目已正式開工,相關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正抓緊推進。在中國援助多哥第二批新冠疫苗交接儀式上,多哥衛生部部長米吉亞瓦說,中國短時間內向多哥提供兩批疫苗援助,在當前疫情仍在肆虐之際送來一場“及時雨”。

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中國在疫苗研發、生產、分配等各環節上都採取開放合作態度。在條件適合的國家,中國積極推動疫苗實現本地生產。今年4月21日,中國和埃及企業簽署在埃生產新冠疫苗的協議。5月21日,埃及從中國採購的首批疫苗原液運抵開羅,埃及成爲非洲大陸第一個同中國合作生產新冠疫苗的國家。

南非知名流行病學家薩利姆・卡里姆教授表示,中國新冠疫苗不僅安全有效,儲運要求也適合許多國家現有條件,實現了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的統一。非盟委員會政治事務與和平安全委員班科萊表示,非洲新冠疫苗資源十分緊缺,中方在自身人口基數巨大、疫苗供應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堅定支持非洲團結抗疫,令人感動。

推動務實合作行穩致遠

幾人舉着手機相互配合,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拍攝,不漏一處細節――這是塞內加爾阿菲尼亞姆水壩修繕工程施工者們正在通過手機向萬里之外的中國進行工程的“雲驗收”。由於疫情影響,國際旅行受限,水壩修繕工程只能採用遠程視頻“雲驗收”。

阿菲尼亞姆水壩位於塞內加爾比尼奧納河上,建成後能有效防止下游海水倒灌,攔蓄上游淡水,促進沿岸農牧漁業發展。水壩開建不久,塞內加爾就暴發疫情,中塞兩國建設者緊抓工期,克服重重困難,在確保工人“零感染”的前提下,如期完成任務。塞農業和農村裝備部部長穆薩・巴爾德稱讚:“阿菲尼亞姆水壩是塞中友誼的象徵,也是塞中合作的結晶!”

面對疫情挑戰,許多在非中企承建的基建工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施工,爲非洲社會經濟的復甦帶來曙光:6月,中企投資建設的幾內亞達聖鐵路正式通車,這是幾內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建造的第一條現代化鐵路;7月,由中國電建承建的贊比亞下凱富峽水電站首批機組併網發電;8月,贊比亞肯尼思卡翁達國際機場新航站樓正式啓用……

赫沙姆・易卜拉欣表示,疫情防控期間,埃中兩國在基礎設施、能源、產業園區、健康醫療等多方面的務實合作均取得豐碩成果,埃中合作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埃中・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埃及新行政首都、本班光伏產業園、新冠疫苗合作生產等多個項目已成爲非中合作的“標杆”,爲埃及創造了大量就業,爲改善當地民生作出重要貢獻。

目前,仍有衆多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在非洲堅守崗位,1100多個“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堅持運行,爲非洲國家復工復產提供有力支持。中非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已經有46個非洲國家和非盟委員會同中方簽署合作協議。中非堅持共同發展,積極推動務實合作行穩致遠,一批更高標準、惠民生的合作項目正在落實,爲非洲一體化建設和工業化進程提供動力,支持非洲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

(本報北京、開羅、喀土穆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07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