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培養具備人本思維和科技倫理的人才

許多高校工科專業都按大類招生,類別設置通常按照專業屬性,將相近的專業聚類,成立類別下的專業羣,打破了單個專業的邊界。同時也考慮了本校的學科優勢特色,聚焦科技前沿國家需求,以問題領域導向,突出學科交叉融合。一般來說,工科專業大致可分爲計算機電氣信息類、機械能源動力類、化工材料生物類、土木環境類、航空航天類、交通運輸類等。智能+爲上述專業類賦予了新的內涵。每個類別之間,培養方案知識結構有較大差異,每個類別內部,學生發展方向也不同。許多高校採取“轉專業無門檻”政策,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更優的成長環境,啓迪學生的智慧,點燃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一般來說,四年的本科學習後,工科學生將具備通用能力專門能力、工程能力等核心能力,爲他們以後成爲傑出的科學家、傑出的工程師、成功的企業家等打下堅實基礎。

依據個人發展需要,工科學生的畢業去向主要有三個:繼續深造,以研究大學爲例,有一半以上的工科學生會繼續讀研,既可以選擇在原有學科專業領域,還可以跨到相近或其他的學科,進行交叉學科研究。第二個去向是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和地區就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第三個是自主創業,儘管現在這個比例不高,相信未來會有很大提升。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需求,學生需要具備通用能力、專門能力、工程能力等核心能力。大學通常有四類載體培養這些能力,即:數學、科學、技術、工程;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多學科和前沿專題跨學科集成與創新。未來的工科人才需要更具備人本思維和科技倫理。需要保持開放態度和創新思維,不斷挑戰自我,終身學習,通過跨學科知識遷移開展探索實踐。需要準確表達思想觀點,有效進行人際溝通文化合作。在應對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生態、文化等結構性問題和挑戰時,更需要系統思維、決策判斷和領導協作

作者王世斌,系天津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