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量化的2023年:順利“出圈”、挑戰猶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2023年業已收官,公募量化基金的年度成績單如何?

根據Wind統計數據,2023年,在363只(成立時間滿一年,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主動型公募量化基金(以下簡稱“主動量化基金”)中,共有73只基金實現了正收益,佔比約爲20%。

其中,除了中信保誠多策略A在2023年實現了20.20%的回報率,渤海匯金量化成長、國金量化多因子A、長城量化小盤A等16只基金2023年全年的回報率也達到10%以上。

業績向好也帶來了規模“增量”。2023年,多隻主動量化基金的份額實現了大幅增長。

不過,主動量化基金的業績分化比較突出。在2023年主動量化基金業績排名中,首尾基金的業績差距接近60%。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黃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隨着市場競爭加劇及市場環境的變化,模型中因子有效性的衰減速度加快,公募量化需要持續投入資源(尤其是技術和人才)對模型進行不斷升級迭代,以保證其在未來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這對量化投資團隊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小盤量化基金勝出

2023年度,部分主動量化基金表現出一定的業績優勢。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有73只主動量化基金實現了正收益。其中,年度回報率居前的基金包括中信保誠多策略A、國金量化多因子A、長城量化小盤A、東方量化成長A。這4只基金最近一年回報率分別爲20.20%、13.68%、13.52%、13.43%。

同期,這4只基金的比較基準收益率分別爲-3.41%、-5.52%、-5.54%和-5.53%;普通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爲-11.68%、-13.52%。

此外,華夏智勝先鋒A、博道成長智航A、西部利得量化成長A的年度回報率也分別超過10%,且跑贏了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

若在主動權益基金這一大類別裡做對比,上述基金的回報率表現可排在前150名之內,

不過,主動量化基金的業績分化比較突出。在2023年主動量化基金業績排名中,首尾基金的業績差距接近60%。

2023年度,“虧損”10%以上的主動量化基金共有140多隻,個別基金的淨值跌幅甚至超過30%。

例如,東吳安享量化C、長信低碳環保行業量化C2023年的回報率僅爲-39.25%、-30.24%。浙商匯金量化精選、華泰柏瑞量化創優、東財量化精選C的淨值跌幅均超過20%。

同樣是藉助量化模型進行分散投資,主動量化基金的業績差異爲何如此之大?

“量化投資的核心是建立和運用數量模型,模型中各因子設置的有效性是決定量化投資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各基金採用的數量模型不同,投資效果也有所不同。”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劉思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劉思妍談道,今年市場呈現結構性行情,熱點更換頻繁,根據權益市場運行規律調整數量模型的難度加大,使得無法有效捕捉短期市場規律的量化模型失效,模型失效的量化基金出現超額回撤的情況,因此該類基金業績呈現兩極分化。

除了受到量化模型的影響,市場環境變化也是導致主動量化基金呈現業績分化的原因之一。

黃威向記者分析,2023年A股市場呈現結構化行情,板塊和個股表現分化程度加劇,行業輪動加快,主動權益基金重倉的消費、醫藥和新能源等板塊表現持續低迷,而小微盤股則異軍突起,這也使得選股範圍更廣、持倉更分散且側重於小盤股投資的量化基金受益,而表現相對較弱的量化基金則多側重於投資大盤股。

真假“量化”

業績“加持”之下,主動量化基金逐步“出圈”,受到投資者追捧,部分基金的規模實現了數倍增長。一些以量化爲特色的中小基金公司也因此受益。

以國金量化多因子爲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該基金的總份額爲59.33億份,管理規模達到121.99億元。對比來看,該基金的基金份額較2022年末的11.93億份增長了79.89%,管理規模較2022年末的21.98億元增長了455%。

從公司層面來看,相比2022年末,國金量化多因子、國金量化多策略、國金量化精選已爲國金基金帶來了200多億的規模增量(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

另外,即使是年度回報率表現一般的量化基金,也獲得了投資者“加倉”。

例如,2023年,景順長城量化小盤的回報率爲-2.90%,同期,該基金的業績基準爲-5.91%。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該基金的基金份額爲10.88億份,較2022年末的3.36億份增長了223.81%。

除了量化“正規軍”,還有一些“形似”量化的主動權益基金在2023年受到追捧。這類基金公開披露的股票投資策略中未提及量化,但其投資風格具備量化投資的特徵,如高換手率、持倉極度分散,且偏愛小市值個股。

典型的代表包括大成景恆、金元順安元啓、金元順安優質精選等。這3只基金2023年的回報率分別爲19.17%、25.45%、28.60%,均大幅超越了各自的業績基準收益率。

除了金元順安元啓自2022年8月22日暫停申購至今,基金份額略有減少。其他兩隻基金的份額在2023年有所增加。

黃威指出,不少主動權益基金也會藉助量化手段來輔助投資,但最終選股還是依賴基金經理主觀的判斷,而非由模型直接提供。

劉思妍談道,一隻基金產品是否屬於量化基金的範疇,主要還是看其主要投資策略是否基於管理人所設定的量化模型。對於主動權益基金來說,只要在基金合同的契約範圍內,基金經理同樣可以採用高度風險、小市值策略投資來獲取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在投資風格上“接近”量化,那麼基金的業績表現可能更多是由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決定。

在黃威看來,持倉“極度分散,偏愛小市值”的主動權益基金,其業績主要受市場環境和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影響。在市場熱點相對分散且由小盤股主導的行情中相對佔優,而在由少數熱門板塊主導且大盤股領漲的行情中表現可能偏弱。

“決定量化基金業績表現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模型的有效性,而對於主動權益基金而言,其業績表現則主要受其管理人的擇時、選股等主動投資決策的影響,即由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決定。”劉思妍分析。

未來需持續投入資源

事實上,規模過大對於量化基金並非好事。因此,2023年,“網紅”量化基金也在忙着“限購”。

根據Wind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信保誠多策略、國金量化多因子、東方量化成長、招商量化精選等多隻年度回報率居前的主動量化基金均處於“暫停大額申購狀態”。

其中,部分基金在今年7月已發佈“暫停大額申購”的公告。

主動量化基金限購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短期對市場持相對謹慎的態度,通過限購幫助投資者控制風險;二是模型策略容量限制,規模過大可能導致超額收益的下降,影響產品的業績表現。”黃威指出。

劉思妍進一步分析,2023年權益市場中小盤風格表現相對佔優,量化基金在小市值因子上的暴露會增加,但這也意味着策略容量會受到比較大的限制,而且通常量化基金的換手率會更高,如果基金規模過大,可能會影響策略的執行,降低基金收益。因此,部分基金會選擇通過限購來主動控制規模。

整體上看,當前,公募量化投資仍處於發展初期。

黃威認爲,“一方面,與主動基金相比,儘管公募量化在某些市場環境下表現相對亮眼,但從歷史中長期來看優勢並不明顯,且投資者對其認知有限,除存在一定跟蹤誤差約束的指數增強產品認可度相對較高以外,公募主動量化產品發展相對緩慢。”

另一方面,“與私募量化相比,公募量化投資限制較多,如不能進行日內反向交易、對衍生品運用受限等,策略上以基本面量化爲主,注重模型的長期邏輯,交易頻率較低,策略不夠多元且靈活性不高,超額收益表現整體也不及私募量化基金。”黃威表示。

展望未來,公募量化投資大有可爲,但同時也面臨挑戰。

黃威指出,隨着市場競爭加劇及市場環境的變化,模型中因子有效性的衰減速度加快,公募量化需要持續投入資源(尤其是技術和人才)對模型進行不斷升級迭代,以保證其在未來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這對量化投資團隊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在劉思妍看來,量化投資的核心是數量模型,而模型通常是基於歷史數據構建的,但當市場出現極端情況時,模型可能會失效。尤其近年來國內市場波動較爲劇烈,在對衝產品相對缺乏的情況下,量化基金可能無法有效預測和應對突發事件,從而對基金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另外,“公募量化可投資品種較少、存在限制反向交易以及自動交易的束縛,導致量化策略本身對於容量具有更爲嚴格的限制,而量化基金規模的快速增長可能會降低整體的超額收益,因此對於規模的控制較爲重要。”劉思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