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海外就業談我國就業調查的興革

工商社論

我們的總體經濟情況如何,都是由政府發佈的資料得知,而這些資料有些是公務統計,有些是抽樣推估,有些是援引數據,有些是運用計量模型預測,有些是綜合各類指標而成,估計方式容或不同,其目的卻是一致的,就是儘早讓大家瞭解經濟現況

通常我們只看數字的變化,很少去了解眼前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然而對於想深入解讀數據者來說,指標怎麼來的,就顯得非常重要,同樣衡量出口,海關統計是由廠商出進口通關而得,外銷訂單則是每月抽取四千多家樣本廠商推估而得,兩者內涵有不小的差異。

再如經濟成長率、國民儲蓄率等統計都是循國民經濟會計帳彙編相關資料而得,與此同時所公佈的預測,例如今年經濟成長率3.83%則是以模型所做的預測,統計與預測意義自不相同,不可混爲一談。

綜合看來,如今我國經濟指標絕大多數是抽樣推估而得,除了前面所提的外銷訂單,再如批發零售營收、工業生產指數薪資統計、受僱人數、消費者物價、家庭收支失業率、缺工率及生產力指數等等全是抽樣推估的數字。

不過,月前主計總處公佈海外就業人數73.9萬人,既非抽樣也非單純的公務統計,而是設定海外就業者的特徵,再利用戶籍檔、入出國檔推計而得,這和每月發佈的就業調查方法不同,每月就業調查系依戶籍檔爲母體分層隨機抽樣,取得兩萬戶家庭的就業情況再加以推估。

常注意失業率者一定會發現,臺灣各地失業率大致平分秋色,沒有太大差別,和我們平常認知的南北差距有些出入,例如去年上半年新北市失業率3.9%,臺北市、新竹市失業率皆3.8%,而臺東花蓮嘉義市失業率爲3.7%,如此看來會讓人誤以爲農業縣市就業機會多,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因爲我們的就業調查系以「戶籍人口」爲母體使然,戶籍設於臺東,不論跑到臺北、新竹或上海就業,最終這個就業人口仍算在臺東,因此看各地區失業率會誤以爲農業縣市的就業情況大好。

五年前勞動部官員出席嘉義市就業博覽會,引述這份就業調查推崇嘉義市失業率居全臺最低,不料當時的市長涂醒哲在隨後致詞時卻說:「嘉義市失業率很低是錯覺,沒有頭路要怎麼失業?」塗市長一語中的,正中當前就業調查的罩門,以戶籍地做爲母體確實無法呈現各地區的失業真相,甚至還會把海外七十多萬名就業也算到臺灣地區,以致讓我們誤以爲臺灣有很充份的就業機會。

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有什麼差別?依我國2010年的人口普查會發現,我國戶籍人口2,316萬人,設籍且常住者只有1,826萬人,換言之高達兩成人口不常住在戶籍地,同樣,常住人口裡也有兩成未設籍於常住地。舉例來說,臺北市、新北市及桃園市三地常住人口就比戶籍人口多40萬人,而彰化、南投、雲林臺南屏東與花蓮六地常住人口卻比戶籍人口少了40萬人。此外,戶籍設於臺灣而常住於海外者也高達60萬,這些數據說明了以戶籍人口爲母體的就業調查真的會產生「錯覺」,非但會把到北部工作的人數算到中、南部,還會把赴海外工作者算進國內

自2000年以來隨着海外就業快速成長,負責調查就業的主計處第四局已察覺以戶籍人口做爲母體確實不妥,也着手研擬以常住人口推估的可行性,惟歷經五任局長仍未能使其落實,然而可喜的是,海外就業三年前終於在千呼萬喚中對外公佈,惟較之海外就業更爲重要、更爲根本的調查母體問題,迄今依舊猶抱琵琶半遮面,隨着人口向都市的流動,全球化就業的跨國移動,改以常住人口爲母體的推估方式已不宜再拖。

與此同時,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相關作業正在進行,人口普查是我們目前唯一可獲得常住人口的重要資料來源,國勢普查處(原主計處第四局)應乘此難得的機會着手建立以常住人口爲母體,以改善日後就業調查,讓我們的就業、失業更能反映國內實況各縣市的實況。

統計學家墨爾(David S. Moore)曾指出:「統計就是從數據中獲取資訊的科學,然而資料會變,人會變,事物會變,對同一個體多次度量也會量出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從資料得出的結論也並不是完全確定的…顯然,資訊的品質取決於數據的品質。」數據的重要於此可知,若最原始的數據有盲點,隨後縱使運用再好的統計方法去修正,恐怕也難以自其中獲得足夠正確的資訊,如果我們的就業調查不盡速改以常住人口爲母體,則我們實在無法期待這些推估而得的失業率、就業人數能反映國內的就業實況,雖然改換母體是浩大的工程,但是早晚得做,我們期待現任的普查處處長陳憫能在歷任局長所建立的基礎上,完成這一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