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十四五規劃看明年大陸經濟的可能變遷

工商社論

即將到來的2021年,在大陸除有「十四五規劃開局實行之外,更將逢上中共建黨百週年,因而其無疑是大陸經濟體系承先啓後的重要年分。惟下階段大陸經濟變遷究竟應以何者爲主要取向,實殊值探討。這道課題的最佳解答,應是全面重構產業陣容、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其須依託所有制優化改革,也就是協調公有制私有制兩者關係,以激發全社會生產力創造力。其中,若能讓私有資本擴大控股,誰曰不宜?

大陸官定的中共建黨日期是1921年7月1日,不過從明(2021)年初開始,「建黨百週年」的慶典氛圍就會環繞全大陸;同時,大陸經濟儘管還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美關係重新磨合等因素考驗,但必然仍會配合中共黨慶,而勉力展現一番新氣象

明年初,十四五規劃就要開局實行。這項新的五年規劃,展現了頗具新意的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部署;其中系以「科技自立自強」作爲發展戰略支點,並由此促進產業供應現代化,及全面促進民間消費,以做大做強國內市場,打造堅實的「國內大循環」經濟格局,並在這個基礎上,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生相長。

這是大陸經濟體系的重大變遷,也可以說是大陸經濟首度真正植根於內生的發展動能。回顧中共建黨以來的大陸經濟表現,1949年建政前的情況可以略而不提。至於建政後的大陸經濟,最先是依靠「蘇聯老大哥」,再來是文革前後純屬政治口號的「自力更生」。而在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期間裡,大陸經濟走的是依託外部世界的「國際大循環」路線。此乃中共長期領導下的大陸經濟幾大變遷。

其中,國際大循環路線使大陸成爲加工外銷大國,甚至是世界工廠,着實擦亮了改革開放的招牌,也顯著提高大陸經濟「含金量」,其績效不容抹煞。惟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反映出大陸產品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缺失;對此,當時大陸主政者迅速祭出大手筆的擴大內需政策舉措,也是大陸政策面首度將內需提升至經濟發展戰略地位

近十年來,大陸出口額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逐年降低,從約30%降至不及15%,也相應減低了國外市場動盪對大陸產經的衝擊程度,且大陸總體經濟增長力道僅有放緩,並未消退。

然而,2018年年中開打的美中貿易戰,因美方對陸封鎖高端半導體晶片供應,導致陸方相關產業鏈幾乎斷裂,而凸顯了陸方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即大陸產業升級不可或缺的高端技術及相關元器件,仰賴外國供應的程度偏高,很容易被外方「卡脖子」,實茲事體大。

由此看來,即將在2021年發生的大陸經濟新一波變遷,誠有「繼往開來」的積極動因,但也無法否認是受到金融海嘯、美中貿易戰兩大教訓「倒逼」的結果。難怪十四五規劃要讓「科技自立自強」方針掛帥,兼及於產業供應鏈現代化、做大做強國內市場等事項。

這套嶄新的規劃,當然必須在明年中共「七一黨慶」前後端出具體成果。其中,整體經濟的穩健增長仍是首要條件。明年上半年的大陸GDP增長率,因今年上半年基期較低的關係,很容易出現耀眼數據,但屆時大陸官方有必要檢視,這樣的增長,究竟只是算術上的虛增,抑或是「有基之彈」?後者的定義,即是帶有「新增長點」的穩健增長。

而創造整體經濟的新增長點,應是明年大陸官民共同努力的目標。當前看來,最堪擔當明年大陸經濟新增長點的,包括5G新世代手機、AI與智慧城市全方位結合、大健康產業、草根地帶新城鎮建設等。這些都是兆元人民幣級的重要行當,皆足以作爲經濟臺柱

但更重要的是,大陸主政者須同時推動體制改革,俾爲產經創新升級打好基礎。其中,「所有制」的優化改革,最能激發整體生產力和創造力。換言之,「以公有制爲主體」雖然是不可更動的大原則,但這種「主體」的定義,在很多行業裡可以和「壟斷」、「專營」等概念脫鉤,而相對增加「主導」的意涵,也就是公有資本只要能影響行業發展導向即可,不一定要成爲行業巨頭。

另在官辦股份制企業裡,公有股權亦無須強求佔有「絕對多數」,能保「相對多數」即可,且必要時可讓創新成果優越的私人股東來控股。

果能如此,則來年大陸產經體系必是朝氣蓬勃、精銳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