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國內目前確實有通膨壓力

工商社論

今年以來除了疫情,就屬通膨最受各方矚目,我國原油、農工原料悉數仰賴國外進口,因此當全球出現通膨壓力,臺灣自不可能置身其外,主計總處日前公佈八月物價,通膨率(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三度升逾2%,進口物價、躉售物價漲幅皆逾10%,這也是近年少見的情況。

近期美、歐通膨率皆創新高,歐洲八月通膨率升至3.0%,創下近十年最高,美國八月通膨率將於下週二公佈,但五、六、七月的數字已很驚人,都超過5%,這是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所僅見,通膨率的升高讓各憂心通膨又來了,通膨甚至已影響美股的走勢。

到底有沒有通膨?要談這個問題,得先對通膨加以定義才行,否則一切談論只憑想像,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爲談到通膨,有人心理的畫面是1980年的美國,有人想到的是1923年代的德國,還有人浮現的是1948年的中國。美國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把通膨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溫和性通膨(Low inflation),物價漲幅每年在10%以下,仍屬可預測者。第二類是急劇性通膨(Galloping inflation),每年漲20%、100%,以兩、三位數速度飆漲者。第三類爲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每年以百分之一百萬甚至百分之十億的速度持續上漲,終至經濟崩潰者。

1923年的德國、1948年的中國,通膨率之所以狂飆系由戰爭所引起,皆屬惡性通膨,而1980年的美國受石油危機影響,通膨率連年逾一成,這是急劇性通膨,然而自1990年以來,隨着自由貿易、全球化生產,除了南美洲少數國家,絕大多數國家再也沒有出現這類可怕的通膨,最多隻是溫和性通膨。1990年代我官方追求3%的溫和通膨,認爲這樣的通膨有助於總體經濟繁榮,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如今通膨率要是超過3%就會被認爲山雨欲來,今昔感覺差異非常之大。不過,從近百年的歷史資料而言,近年通膨率的水準,連溫和通膨都稱不上,最多就是有通膨壓力罷了。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略這樣的通膨壓力,尤其二十年來不少人的薪資增幅追不上物價漲幅,因此通膨率雖不若昔日,卻也讓國人薪資連年停滯,陷於貧窮,這也就難怪多數人對通膨仍感到害怕了,例如,今年上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41495元,與二十年前40739元,相差無幾,之所以如此,是因爲薪資增幅全被通膨漲幅給抵消了,對領薪水過日子的人而言,如今的通膨壓力依舊是惡夢。

以此而言,今年以來,美、歐及臺灣確實都有通膨壓力,近期美國通膨率升破5%,核心物價漲幅也升破4%,這雖不及1991年以前的水準,確也反映了能源、蔬果之外的消費品也上漲了,這說明美國雖還沒到昔日通膨的水準,但通膨的壓力確實是存在的,必須密切觀察後續的變化。

臺灣的情況亦然,受到原油、榖物及農工原料大漲的影響,近期進口物價、躉售物價的漲幅雙雙逾10%,衆所周知,這兩項物價指數是消費者物價的領先指標,當廠商進料成本提高了,自然就會推升調價的壓力,如今臺灣的通膨率逾2%,未來是否會在原油、榖物、原物料的大漲下,持續上揚,目前還說不準。總的來說,臺灣和美、歐等多數國家一樣,目前雖尚未出現通膨,但是通膨壓力是存在的,而且如今國際情勢如此不穩定,除了疫情風聲鶴唳、地緣政治趨於緊張,加上美中之間的角力,在在會影響原油、原物料的行情,通膨率的變化自然備受關注。

至於有人擔心1980年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會捲土重來,則大可不必,停滯性通膨發生的年代,全球通膨率升逾兩位數,經濟成長停滯,非今日所能想像,1980年各國通膨率如下,美國13.5%、法國13.4%、英國17.9%、韓國28.7%,至於同年經濟成長率,美國-0.3%、法國1.0%、英國-2.3%、韓國-3.0%,各國皆出現高通膨、低成長(衰退)的情況,這也是爲什麼把它叫做停滯性通膨的原因。

反觀近期,各國通膨率雖略高,但經濟成長率卻相當好,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yoy),美國高達12.2%、歐元區更上修至14.3%、臺灣7.4%、新加坡14.7%、南韓5.9%、中國大陸7.9%,這和1980年各國停滯性通膨的困境有着天壤之別,因此以目前而言,根本沒有停滯性通膨的問題。

我們要指出的是,從百年來的資料看來,如今是沒有通膨,更沒有停滯性通膨,然而仍須注意的是,國際原物料行情仍持續上揚,有些甚至已達歷史高點,這些成本雖不會立即反映在消費市場,卻是推升通膨的潛在壓力。

綜觀歷史,通膨壓力與通膨常常只在一線之間,那條楚河漢界就是「恐慌」,當恐慌出現,通膨壓力須臾之間即成失控的通膨,通膨大軍所至,天搖地動,摧枯拉朽,直至經濟社會崩潰而後已,面對通膨壓力,執政當局千萬不可輕忽,以致大意失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