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加速金融業與科技業的創新整合勢在必行

工商社論

面對全球金融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臺灣玉山科技協會於日前發表的有關金融科技政策白皮書中指出,國際間正快速躥起以AI、雲端與區塊鏈爲基礎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金融服務。但相較於美、英的金融科技投資爆增破千億美元,而臺灣的金融科技圈近五年所獲得的投資金額卻只有1.57億美元,似已失去投資金融科技的先機。更值得正視的是,這些投資近八成集中在區塊鏈技術。

白皮書因而強調,必須整合性的掌握AI、區塊鏈、開放金融與主動金融服務模式,才能讓臺灣掌握新一波的國際金融科技發展趨勢。

除了白皮書的分析與示警,全球暨臺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李紀珠,更在協會主辦的視訊論壇中直白的表示,金融科技和數位經濟的崛起,對於傳統的生產要素非常重要,但傳統金融業者想要朝新興金融科技營運模式轉型並非易事,「顛覆式創新的成功,需要透過新創公司」。李紀珠因而強調,只有當新創公司的成功創新可以進入主流市場,才能產生足以刺激現有金融機構走上朝數位轉型的「鮎魚效應」。

李紀珠以曾經擔任金管會主管,以及公、民營金融機構負責人的歷練,務實的說出傳統的金融業營運模式,面對新興金融科技所帶來的衝擊與不可逆的潮流趨勢,其實已經步入進退失據的困境。而同時也參加此一視訊會議,但沒有在傳統金融業服務經驗的臺灣金融科技董事長王可言,則針對有關企業界與新創公司的合作模式,迴應指出金管會在政策上確是定調要求金融科技公司與目前的金融業合作,一同進入監理沙盒。但除了監理沙盒的申請曠日廢時之外,更現實的狀況是由於目前金融業獲利良好,並沒有轉型的「硬需求」,對於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並不積極,以致於金管會的美意成效不彰。

檢視王可言的這番話,顯然並非無的放矢。談到金融業的獲利狀況,最新數據即已顯示,臺灣的15家金控集團,光是今年前七月的累計稅後獲利就已達3980億元,不只一舉超越去年全年3790億元的獲利金額,同時也創下史上同期新高。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當現有的金融業者沉浸在「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氛圍中,自然不認爲加速朝金融科技轉型是「硬需求」;同時也不認爲即使要轉型,就需要和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合作,以確保「肥水不落外人田」。

然而,包括「圈內人」李紀珠,和「圈外人」王可言之所以會強調傳統金融業和新創金融科技業合作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從過去的經驗法則來看,從網路新興科技異軍突起迄今,除了開創多元多樣的生產營銷新模式,對既有的各行各業自然也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甚至是顛覆效應。譬如在手機具備攝影功能之後,傳統的底片膠捲等相關業者,自然只能黯然的走入歷史。而網路電商的興起,同樣也大幅度改變一般消費者的購物模式。

面對這樣的前車之鑑,傳統金融產業即使有特許制度護身,但沒有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營運前景終不免於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再從另一方面來觀察,即使既有的金融業者近年來的確也各自做了許多朝金融科技轉型的佈局與努力。但正如李紀珠所言,想要讓顛覆式的創新能夠成功,傳統金融業者的自我轉型,實證上幾乎難以獲致顛覆式的創新效應。同時,當前金融業者所投入的科技轉型,充實量只能算是低階的金融科技1.0。而玉山科技協會所在意的則是,臺灣必須正視金融科技2.0的趨勢,透過區塊鏈技術所形塑出的分散金融、新型態支付、資產代幣化等熱門的新營運模式,在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真正領頭羊出現之前,臺灣就應該掌握機會迎頭趕上。而這些顛覆式的創新,最好的落實之道,莫過於讓目前獲利良好的金融業者,敞開胸襟,加快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乃至於整合。

對於金融業和科技業應深化與加速異業合作的議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玉山科技協會的最近另一場線上論壇上,針對臺灣科技業未來發展隱憂,就已歸納出臺灣科技業必須轉骨的「新五要」箴言。其中的「要反省」部分,就提出臺灣是否要繼續重製造、輕服務?認爲臺灣雖然在科技業做得很成功,但在服務業卻是外商的天下,而剛好金融業就是不折不扣的服務業。

如果和科技業能夠深化合作的量能,不只讓新的金融科技業能夠跟上國際潮流,甚至也還能擴展臺灣服務業在國際上的版圖。然而,正所謂「知易行難」。但如果金融業和科技業都能拋下「我執」,再加上政策和法令的配合,則開創「知易行更易」的臺灣金融科技新局也將可望又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