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加速落實環境資源部的組改 此其時矣

工商社論

面對歐盟等世界各國接連規劃將推出碳邊境稅,以及全球已有130個國家表態要落實淨零碳排的指標,全國工業總會於本月1日舉辦「我國邁向碳中和的策略與產業發展」論壇,會後工總並彙總提出對政府的五大期待,呼籲政府應儘速跟上國際腳步。政府主管官署環保署長張子敬,乃於4日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報告時,迴應指出環保署已在規劃將現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予以檢討修正並更名爲「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並儘速實施碳定價新制,以降低產品的碳含量,提升臺灣的產業競爭力。

檢視工業總會所匡列有關2050年實現淨零減碳的建言,除了提出對政府的五大期待,更令人矚目的,則爲同時也在產業方面提出三項呼籲。包括提醒產業減碳應納入循環經濟的思維,以及應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推動低碳轉型。而更務實的則是強調,今後產業營運要加重節能、儲能以及智慧系統整合等綠色製造與設備的投資與推動。

相較於過往包括工總、商總等不同領域的同業公會組織,其所提出的年度報告或專題報告之建言內容,幾乎千篇一律的只是聚焦於向政府主管單位提出,請求給予相關產業專案輔導、補助、獎勵,或更直接了當的提供減稅優惠的訴求。則此次工總有關邁向碳中和的建言,在循例對政府提出期待的同時,也向產業界以前瞻視野提出三項呼籲,不只是難能可貴,其實也彰顯提出倡議者內心的焦慮。擔心臺灣在面對國際間正在加快有關落實淨零碳排所出爐的包括課徵碳邊境稅等相關新規範時,臺灣的產業經營模式如果未能與時俱進的轉型、調整,面對動輒得咎的國際新規範,恐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進而對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造成致命的傷害。

除了提醒、呼籲產業本身必須自求多福之外,工總對政府部門提出的五大期待,自然更是重中之重。包括希望政府要提出明確的綠色成長戰略與對應資源,應健全政策法規,儘速建立碳定價與碳排放交易機制,強化跨產業別的整體輔導措施,以及重新檢討國家能源政策。

檢視這五大建言的內容,可以說是環環相扣,既非單一部會的職責所可以涵蓋,同時在政策法規的周延性和可行性上也必須與時俱進的調整修訂。而環保署長張子敬所迴應的正在規劃將現行的「溫管法」,予以更名修訂爲「氣候變遷因應法」,可算是做出了令人期待的初步迴應。但正如工總所說,政府除了應儘速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路徑圖,以因應國際的趨勢與要求之外,同時行政院也應提高「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的層級,以指揮、協調中央主管機關與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研議及檢討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分工與整合相關事宜。

分析工總之所以建議提高「減碳辦公室」層級,其實恰恰反射出產業界長期以來對於政府體系組織龐雜,往往政出多門卻各自爲政,嚴重缺乏跨部會間分工整合的病竈。然而,如果因而寄望屬於行政院院本部業務單位的「減碳辦公室」,能夠凌駕經濟部、農委會、環保署等中央級部會,扮演指揮、協調的角色,其實並不符合行政體系講究、尊重組織層級行政倫理的慣習。

比較可行的方案,應是儘速將目前的環保署,透過修法予以升格爲環境資源部,將目前分屬內政部的國家公園管理處,屬於經濟部的水利署及水保局,以及農委會屬下的林務局統整到新的環境資源部。這其實是早在20年前政府啓動組織再造方案時就已定調的改革方案,以收資源整合、事權統一之綜效,並在民國99年修正的行政院組織法中,將環資部列爲與其他部會同級的新部會。但卻因爲包括內政部、經濟部、農委會等相關部會的消極抵制,以致整體的政府組織再造方案延宕至今,在行政院官網的組織圖中,包括內政部、經濟部、農委會及環保署都被註明爲「尚未組改」的狀態。

政府組織再造的本意是在精減組織、提升行政效能。然而從民國76年最初的倡議、修法迄今已逾30年,組改大業仍未能完成。於今面臨更加嚴峻的環境挑戰,行政當局如能因勢利導,一方面以全新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取代「溫管法」,另方面完成「環保署」改製爲「環境資源部」的組改大業,可謂「畢其功於一役」。誠不知蔡總統及蘇揆是否有此識見及量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