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半世紀以來最長的景氣紅燈期

工商社論

國發會日前公佈景氣報告,9月續呈熱絡的紅燈,這不僅是今年2月以來連續第八顆紅燈,也是半個世紀以來最長的紅燈期,連續八個月亮紅燈固然代表當前景氣強勁擴張,但卻也反映景氣有過熱之虞,政府宜小心因應。

今天大家看景氣燈號,多數只用來解讀景氣變化,而忘了當年編制的初衷,1977年開始發佈景氣燈號,其目的是讓政府及民間瞭解景氣變化以擬訂政策,未雨綢繆。1977年適逢石油危機年代,全世界籠罩在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的陰影,值此風雲變色之際,景氣燈號的發佈顯然有提前預警的用意。

事實也是如此,因此景氣燈號又名「景氣對策信號」,也就是面對燈號的變化,政府該有對策以爲因應,發佈景氣燈號雖自1977年開始,惟此前試編已回溯至1968年,迄今已編了半個世紀,而因應經濟結構變遷,每隔五、六年還會改版一次,然而半個世紀以來,景氣紅燈連續亮八個月,這是第一次,過去從沒有持續這麼久。

1978年之前的景氣燈號和今天略有差異,當年代表景氣繁榮的是「雙紅燈」,雙紅燈如同今天的「紅燈」,此一期間亮出雙紅燈最長的年代,正是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之前,於1973年7月~1974年1月,連續七個月亮出雙紅燈,當時我國的經濟成長、民間消費及固定資本形成皆以兩位數成長,景氣空前熱絡,市況一片繁華,惟與此同時消費者物價也開始上揚,通膨的隱憂已然浮現。

隨後,果然出現驚天動地的通膨,我國的通膨率在1974年升至47%,停滯性通膨猛然而至,雙紅燈榮景灰飛煙滅,這一年經濟成長降至1.1%,空前的繁榮變成空前的蕭條,社會之紛亂,情勢之危急,人心之恐慌,今天很難想像,長期景氣過熱所隱藏的危機,其傷害之大,於此可知。

臺灣第二次紅燈亮得比較長的年代,出現在1986年8月~1987年6月,總共出現六個月的紅燈,臺灣經濟成長率在這一期間超過10%,民間消費、固定資本形成也都呈兩位數成長,不過,和1970年代不同,這段期間物價非常穩定,通膨率不到1%。

這是「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雖沒有通膨,但是隨着股價、房價飆漲,泡沫風險逐月升高,股價指數於1988年升逾8000點,1989年升破萬點,1990年泡沫崩散,跌破3000點,臺灣經濟重創數年之久,歷經那個年代的人們,想必仍是心有餘悸。

如今景氣紅燈持續期間已長達八個月,勝過1973年的連續七個月,也超過1987年的累計六個月,今年經濟成長上看6%,股市、房市、出口、投資所呈現的也是欣欣向榮,這一切的表現看似好事,但參考過去半個世紀景氣循環資料可知,其所潛伏的風險,不可不防。

其實,繁榮、泡沫經常只在一線之間,通膨與蕭條也常是毗鄰而居,1930年代大蕭條之前的美國不是出現新紀元(new eras)嗎?經濟學家費雪不也認爲美國已進入一個絕無終了的繁榮時期?2000年網路泡沫崩解之前,全球不也是出現高成長、低通膨,還被柯林頓推崇爲新經濟(new economy)嗎?此外,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前,世界不也是一片欣欣向榮嗎?然而,景氣終究是會循環的,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是不變的法則。如今國內連續八個月呈現景氣紅燈,看似景氣擴張的喜訊,卻也隱含着通膨、泡沫的警訊。

老實講,政府官員今天對景氣的解讀過於溫和,容易讓人以爲燈號只是用來看看景氣變化而已。事實上,早年官方報告對雙紅燈的解釋是:「緊急」二字,1978年以後的景氣燈號版本,紅燈取代了雙紅燈,紅燈所代表的意義在經建會時代所編的報告裡寫着「過熱」,而非今天政府官員說的「熱絡」,那麼,過熱該怎麼辦呢?官方報告的對策指示寫着:「剎車」二字,以緊急、剎車來闡釋因應對策,淺白易懂,準確而有力量,沒有模棱兩可的灰色空間,其提示效果要比今天清楚多了。

以昔日的官方對策指示而言,今年以來連續八個月的紅燈意味着國內景氣已經過熱,政府該有剎車的準備了。雖然今天台灣的總體環境和1970~1980年已大不相同,隨着自由貿易、市場競爭趨於成熟,當年的泡沫、停滯性通膨也未必會驚天動地的重來一遍,然而,國際情勢詭譎多變,通膨、泡沫的風險不可低估。

歷史學者保羅甘迺迪曾說:「不同年代,不同國家所犯的錯誤,經常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自有人類經濟活動以來,人們經常追求繁榮而創造泡沫,推動成長卻引來通膨,中外皆然,百年來雖有經濟學家示警,也有學說佐證,但該犯的錯誤還是繼續犯,通膨、泡沫終未偃旗息鼓,因爲人性的貪婪、恐慌從未改變,以此而言,執政當局自應慎看待這八顆紅燈,切莫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