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政府輕輕忽忽的對外貿易工作思維

工商社論

現在執政當局所有的力氣都用在「三倍券」,發行三倍券來振興消費雖值得肯定,不過,外貿纔是臺灣第一要緊的事,過去半個世紀的資料指出,沒有穩定的外貿,臺灣就不可能有活絡內需,創造穩定的外貿環境,是政府第一要務,其重要不言可喻,不過,如今我國對外貿易工作已亮起紅燈

也許執政者會說:「我們的出口不錯呀,今年前五個月我們還有1.5%的正成長,相較之下,南韓、日本、新加坡都是負成長。」然而,經濟現象往往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當前外貿能順遂一些,其實是長期累積的資本所致,而來日的外貿如何,則取決於當前政府的作爲,若政府毫無作爲,一切聽之、任之好運終究有用完的一天,屆時漫天蓋地而來的危機難以想像

今天政府這種聽之、任之,不作爲的態度展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每年讓我業者享有200多億臺幣降稅利益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再過幾個月即屆滿十年,有識之士不斷提醒有失效之虞,但政府卻置若罔聞,還以謠言視之,前些時候經濟部在《有關對ECFA終止謠言之說明》新聞稿上表示:「ECFA條文沒有十年到期規定,我方不希望中國大陸片面停止執行ECFA,以持續雙方經貿合作關係。」

當局四年來在ECFA上不作爲,如今還希望對岸不要片面停止執行ECFA,未免可笑,再者,把早收清單可能終止的提醒當成謠言,更是匪夷所思,不知所云了。大凡對WTO有研究者都明白,自由貿易協定(FTA)是WTO最惠國待遇的例外,所謂最惠國待遇(MFN)就是一視同仁,不可對甲國免稅,卻對乙國課稅。依此規範,FTA讓締約兩國享有更多的免稅利益,已然違反最惠國待遇。爲此,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第24條開了後門,讓FTA得以成爲最惠國待遇的例外,其理由是FTA旨在協助自由化,而非製造貿易障礙,不過,得有個前提,就是原則上要讓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降至零(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

兩岸ECFA是個架構協議,遙指着未來將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在這個前提下先啓動500多項的降稅清單,原是沒有問題的,十年前東協加一早收清單也是如此。但如今的政治現實是,ECFA所遙指的貨貿服貿協議已遙遙無期,失去這個前提,500多項早收清單于法理已不合,在8,000多項稅則裡僅500多項自由化,自然是不符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如此,早收清單豈能長存?此理甚明。

臺灣享有早收清單零關稅的500多項產品,佔每年對大陸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累計過去九年享有的降稅利益66.3億美元,約2,000億臺幣。於此觀察,如果早收清單失效,我國業者的損失極其可觀,非僅降稅利益消失,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也將隨之下滑,此一問題之嚴重,於此可知,然而,我執政當局一年來聞風未動,消極以對,此一態度實令人歎爲觀止。

令人歎爲觀止還不止這一項,世貿組織(WTO)秘書長改選在即,美國、歐盟及中國大陸皆積極參與,在全球化波瀾橫生,美中貿易風雲變色的此刻,臺灣好不容易有個舞臺,本該積極參與,但不可思議的是,自去年八月底我駐世貿組織大使朱敬一退職後,迄今總統仍未任命,我們曾於社論幾度呼籲,然而政府依舊氣定神閒,消極以對。一個我們費盡心力加入的國際組織,居然十個月沒派大使,看來並非國際要邊緣化臺灣,而是執政當局自己把臺灣給邊緣化了。

有趣的是,我們在日內瓦代表團雖沒有大使,但日前對本次秘書長改選也發佈了新聞稿表示:「本團大聲呼籲會員儘快加速選任程序,以彰顯WTO之政治決心。」代表團文官確實認真,值得肯定,不過也顯得諷刺,我們呼籲人家加速選任程序,但自家大使拖了十個月都還沒派任,這樣的大聲呼籲非僅理不直氣不壯,也有些滑稽。

我們政府一直說要拚經濟,然而拚經濟不是在拚數字,或拚什麼四小龍第一,而是累積這個國家的人力資本、生產資本、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今天的第一,並非始於今天,而是歷年累積的成果。同樣的,今天的失敗,也非始於今天,而是歷年一點一滴的流失使然。須知,我國外貿依存度(出口佔GDP)逾六成,即使被視爲內需的民間投資,也是外貿所誘發出來的,換言之,失去外貿等於失去一切。這也是何以半個世紀以來,歷任政府致力於拓展外貿,並全力參與入會(WTO)談判的原因。

如今,早收清單有失效危機,我駐WTO代表團已十個月沒大使,當局仍消極以對,這到底是什麼施政邏輯若連這麼重要的兩件對外貿易工作都如此輕輕忽忽,其餘自無可觀。「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執政者這種輕輕忽忽的態度若不改正,臺灣生產資本、社會資本很快就會流失,而經濟、外貿也很快就會走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