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剖析複合性災難對政府帶來的考驗與對策

工商社論

財政部11日公佈7月稅收統計,累計今年前7月全國總稅收1兆8036億元,不只創下歷史同期新高,且包括證交稅、營所稅、營業稅、關稅、貨物稅、房屋稅及牌照稅等不同稅目,也都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尤其證交稅收入受惠於今年以來股市散戶投資人開戶數衝至1175萬戶的歷史新高,帶動股市交投空前熱絡,導致1至7月證交稅總金額已達1708億元。除了年增率達到誇張的117.4%之外,相較於年度預算所匡列的稅收金額,更是以142.3%的亮麗數據,宣告提前達標與超標。

各項稅收的亮眼數據,讓財政部樂觀的展望今年全年稅收,將可輕易達到總預算2兆4385億元的預設目標,不至於出現短徵的窘境。而與此同時,不只政府稅收坐享其成,自然也彰顯出相關產業營運的欣欣向榮。包括上市櫃前7月的總營收已達22.49兆元,年成長19.62%;富邦金控及國泰金控這兩家金控雙雄前7月的累計獲利,雙雙均突破千億元的規模;國泰、富邦、南山、中國、臺灣及新光等六大壽險公司,前7月的累計稅後獲利破2610億元,同樣也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另外則是中華徵信所10日公佈的300大外資企業相關數據,顯示其在臺整體營收總額雖已連四年衰退,但總稅前純益卻是連兩年大幅成長。

包括上市櫃營收創新高,運輸、鋼鐵、塑膠等前三大營收成長族羣,金控、壽險等獲利飆漲產業,乃至於外企以及政府稅收的大幅成長,儼然形構出一幅臺灣經濟動能不受疫情衝擊、制約的美好圖像。但與此同時,媒體卻也披露了某些不容忽視的訊息。包括主計總處10日公佈的統計就指出,受疫情三級警戒影響,臺灣6月底受僱人數呈現連續第二個月下滑。不只月減9.3萬人,創歷年同期最大減幅;更值得正視的是,經常性薪資月減0.5%,也創下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同期最大減幅。金管會證期局的最新統計,則顯示至6月底,已有13家金融業者開辦機器人理財的新業務,包括參與投資的客戶與金額規模均較前一年呈現爆發性成長。另外,則是主計總處也在5日所發佈的物價統計指出,受國際農工原料持續上漲影響,7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已達1.95%,目前雖無通膨,但下半年物價上漲壓力仍在。

歸納主計總處與金管會這兩個官方單位所發佈的這三項負面訊息,對比前面營收稅收大幅成長的利多訊息,似乎意味着臺灣並不能自外於各已開發國家,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卻加劇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反差現象。而以臺灣的個案來看,目前受僱人數和經常性薪資雙減的現象,我們當然期待在疫情趨緩後,就可以校正迴歸。但是更值得正視的,毋寧是金融業開辦機器人理財大受歡迎,則根據經驗法則,往後即使疫情已經緩解,但這種新操作模式不只不可能重回舊軌,往後機器人的角色扮演,更將加速從金融業,擴散到其他各行各業。如此這般,傳統的就業市場,也將面臨被整個改頭換面的新樣態。是則,勞動部表示將對因疫情而失業的勞工提供失業救濟金的補助,自然也只能算是救急的短線操作而已。真正的考驗,則在於行政當局如何整合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培育這些失業族羣,與不同層級的畢業學生,能夠具有跨入新樣態職場的能力,纔是治本之道!

至於主計總處所擔心的物價上漲壓力,目前主要是受到國際農工原物料持續上漲的影響。但是從最近中南部受到豪雨成災的影響,除了造成農漁業的直接損失,連帶的自然也助長了物價上漲的態勢。最後造成被減薪者、失業者、低收入者,將成爲物價上漲的最大受害者。因此,行政當局不管是要發五倍券或直接發放現金紓困,同樣也只能是救急之道而已!同時,更應正視的是,姑不論疫情何時可以受到控制,單是天災所引發的物價波動,根據聯合國的最新警示,未來因氣候變遷加劇所帶來的各式各樣天災,至少短期來看,其發生頻率將是欲罷不能。行政當局即使已能研議出對策,但能否通過天災的考驗,可是沒個準。更遑論在對策或執行上如果有所閃失,則在天災人禍夾擊下,對富豪階級容或只要付出部分代價即可苟安,但是對於廣大的中下階層民衆,則將陷入無所逃避,只能聽天由命的困局了!

綜而觀之,疫情加天災再加人禍,正在無情的考驗世界各國的迴應能力。短線操作固然效果有限,整合對策則恐緩不濟急,這纔是對各國的終極考驗!自然也是執政團隊無可旁卸的職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