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請問蘇院長:還要我們等多久,才能看到景氣紅燈?

工商社論

三年前大約這時候,我們曾以「臺灣多久沒亮景氣紅燈?」爲題呼籲當局注意臺灣經濟結構問題,當時國發主委陳添枝迴應表示,眼前臺灣經濟低迷不只有周期性問題,確實也有結構性問題,但相信藉由政府推動的新產業政策、國家級投資公司及創新轉型基金將可以改善這個困境

陳主委是國內知名的經濟學家,對於上一波景氣擴張期間(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未出現紅燈,他認爲這不太正常。照理說,景氣擴張期間絕對會出現紅燈,起碼也該亮個黃紅燈,但那一波擴張期最多隻亮到綠燈,陳主委笑稱:「這是個後勁不足的擴張,半途而廢的復甦。」但他相信,在新的一波的循環裡有機會出現景氣紅燈。

在此先解釋一下景氣燈號,這裡的燈號系國發會每月依股價指數海關出口、工業生產等九項指標編制而成,九項指標若扶搖直上,綜合判斷分數就會升高,分數愈高代表景氣愈熱,景氣由冷至熱的五種燈號依序是藍、黃藍、綠、黃紅、紅,最熱的是紅燈,最冷的當然就是藍燈

我們目前用的這一套燈號是沿用1984年改版後的架構,1980年代出現紅燈、黃紅燈的比例39.3%,1990年代降至6.7%,2001~2011年初仍有23.0%,自2011年3月迄今已逾八年是0%,沒亮過一顆紅燈或黃紅燈,陳主委談景氣時只是五年多未出現紅燈,如今已有八年多未出現紅燈。

令人驚訝的是,三年來非僅陳主委預期的紅燈沒出現,近期連代表景氣穩定的綠燈都已消失了,國發會上週發佈八月景氣報告,依舊是亮黃藍燈,從去年九月以來綠燈已消失整整一年,這一期間所亮的不是藍燈,便是黃藍燈,景氣之低迷不言可喻。

從表面意義來說,目前這種亮不出紅燈,也亮不出綠燈的情況是景氣問題,但從本質而言,這個亮不出紅燈,也亮不出綠燈的現象就是結構性問題了,其中至少涉及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及財富分配這三個層面,而這三個層面政府也談了近二十年,之所以未能改善,這又是政治問題了。

三年前陳主委看到了這個結構問題,也提出改善策略,然而終究未能振衰起敝,這說明在現今以選舉爲考量內閣泰半隻會操作短期的利多,以如此短期的政策思維而欲解決長期的結構問題,豈有不失敗之理?此一心態不改,不論宣示有多動聽,願景有多宏偉,在汲汲於速成下,根本無助於解決長期的結構問題,如此由景氣紅燈而退至綠燈,再退至黃藍燈及藍燈,豈偶然哉?

我們回到景氣燈號編制的原意,當年經建會如此說:「景氣對策信號之編制主要系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根據其變動綜合判斷短期未來之景氣變動,而藉一組類似交通管制標幟之燈號預先發出訊號,以供擬定因應措施之參考。」今天我們通稱景氣燈號,其實全名爲景氣對策信號,換言之,燈號即信號,看到信號異常,政府就得着手研提對策以爲因應,這纔是「景氣對策信號」編制的原意。

然而,今天當局是用什麼心態看這個信號呢?2006底亮了一顆藍燈,怕外界過度解讀,行政院財經小組竟然討論起燈號的存廢,雖然後來作罷,但這些政府大員顯然已忘掉編制燈號的初衷。怕外界過度解讀就要廢燈號,這是什麼理由?這個心態既荒謬又可笑。雖然這個景氣燈號得以倖存,但內政部發布了十二年的房地產景氣燈號,終於在2011年被當局以「燈號概念不夠精確,難以反映各區走勢」爲由而加以廢除。須知,燈號是信號,信號模糊,該做的是令其更準確,怎會是大筆一揮就把它廢了呢?

我們要敬告今日的執政者,面對景氣月月皆是黃藍燈、藍燈,千萬不可再有廢燈號的念頭,當局應責成國發會從經濟結構、人口結構及財富分配等層面研提對策,並把2000年以來幾次經濟改革功敗垂成的政治因素也一併檢討,那些屢屢讓政策流於虎頭蛇尾、草草收場的政治因素、官僚文化到底是什麼?如何加以排除?皆應大膽提出改革作法

也許有人認爲,各部會不是經常傳出好消息嗎?五加二產業不是頻頻破兆嗎?臺商回臺投資不是絡繹於途嗎?由此看來景氣並沒有那麼差呀,何以整整一年亮不出綠燈?事實上,所謂好消息虛實難辨,但可依用電研判,今年上半年工業部門用電較去年同期下滑1.2%,創下四年來首度負成長,反映國內生產活動仍在降溫,如此而亮不出景氣綠燈,理之必然也。

行政院蘇院長日前於災害應變中心主持米塔臺風工作會報時,由於視訊連不上花蓮而面有慍色的說:「還要我等多久?」借用這句話,如今臺灣景氣已逾八年未亮紅燈,一年未亮綠燈,到底要讓我們等多久才能看到景氣綠燈?又到底還要我們等多久才能看到紅燈?蘇院長對此也該有所迴應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