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將步上經濟高成長的常態嗎?

工商社論

根據主計總處公佈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經濟成長率2.96%,不但高於全球平均值2.6%,更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2020年前三季成長率爲2.3%,遠高於全球的-4%,遙遙領先韓國的-0.8%,新加坡的-6.5%,以及香港的-7.2%。主計長朱澤民甚至表示「在國內投資規模擴增,除非特殊狀況,否則臺灣的經濟成長率高於全球平均值,並位居四小龍前段班將成爲常態。」

他更表示,由於近年半導體的大量投資、臺商回臺擴廠、離岸風電加速建置等因素,並透過產業的連動關係,提高對整體經濟的效益,因此,臺灣未來經濟成長相當樂觀。

韓國的媒體也相當讚許臺灣政府的努力,指出南韓和臺灣政府對習近平政權的態度,成爲扭轉兩國在防疫與經濟上分歧的重要關鍵。

我們大致認同主計長的看法。臺灣由於防疫超前部署內需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加上美中科技戰搶單、轉單的效果,帶動臺商大舉回臺投資。其次,AI、5G、物聯網等的需求,以及政府、民間風力發電上的投資,提升了臺灣成長的動能,也使得臺灣得以維持較高的成長率。

但我們並不完全認同南韓媒體的看法,臺灣在這次COVID-19跟美中科技戰後,並沒有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由於半導體、電子資訊業搶單、轉單的效果影響下,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反而是增加的。至於針對主計長的部分分歧意見在於,目前臺商迴流的高峰期已過,該回來的都已經回來了,最近臺商迴流的金額的確有相當程度的下降,就是反映出這個事實。雖然有海外資金匯回的部份彌補,但海外資金匯回,在資金寬鬆、利率偏低的情況下,反而造成股市、房地產的飆漲,不見得有利於實質投資的增加。

再者,半導體的搶單、轉單效應,也會因爲疫苗的問世,以及臺積電產能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有可能在未來趨於下滑的態勢。

至於民間投資,雖然因爲5G、物聯網的發展,有利於半導體的需求、投資的大幅成長。除此之外,政府在風力發電上的政策驅動民間的投資。但這些投資在一、兩年後能不能持續發酵也值得觀察。

在出口方面,最近新臺幣的大幅升值,尤其是幅度大於其他亞洲國家的競爭對手國,可能對於出口不利。同時,除了半導體之外,在兩岸低盪的情勢下,中國未來有沒有可能不計成本效益,改從其他競爭對手國,如韓國、東南亞進口,勢將衝擊臺灣的出口。再加上RCEP的形成,也使臺灣未來出口充滿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些都是臺灣未來經濟持續高成長能否成爲新常態,要面臨的挑戰

在內需方面,臺灣由於防疫的超前部署,在家工作遠距工作、遠距醫療文化娛樂等活動,反而面臨較小的壓力,也使數位轉型的速度,相對其他國家比較緩慢。再者,由於貨幣寬鬆、利率偏低,以至於資金投入股市、房地產,造成所得分配惡化,也會降低未來消費的成長動能。

至於有什麼策略,可以因應上述的挑戰,使臺灣維持高成長的新常態嗎?我們的建議如下:

第一,迴流的臺商必須扣合臺灣的產業升級:臺商迴流有利於投資,但下一步如何加速升級,形成羣聚。尤其在AI、5G、醫療電子、航太電子、智能製造等嶄新領域。而最終目標,則是達成推動臺灣成爲亞太高階製造中心、研發中心、綠能中心等目標。

第二,加速投資美國,購併美國企業,接軌美國在AI、5G的生態鏈:AI、5G的技術源頭仍在美國,臺灣可以透過購併、投資創投,來鏈結美國高科技的生態鏈,並帶回其人才、資金、技術、商業模式,才能在技術上繼續領先中國大陸、東南亞。如此,才能繼續保持出口的競爭力。

第三,強化內需改革:臺灣的市場不大,但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高值化,仍可以帶動不少高階的需求。例如長期照護、資產管理、雙語教育、都市更新、精準細胞醫療等。內需產業的擴大投資、精進商業模式,除了有利於產業升級之外,也可以把過剩的資金導入上述生產性服務業,降低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同時,可以創造更多高階的就業機會,並解決青年人薪資停滯的困境。

第四,聚焦更多嶄新的產業,提高產業的多樣化,降低臺灣產業兩極化的風險:臺灣在零組件上的優勢,有利於電動車產業鏈的建立(包括電動汽車電動機車等)。其次,電子資訊業在COVID-19之後,帶動了雲端、資訊安全產業,臺灣也有一定的發展的空間。再者,臺灣在醫療上的水準,如結合半導體、AI、電子資訊技術等,可以發展細胞治療、精準醫療等,臺灣也有相當的優勢。

透過上述策略的推動,使臺灣的產業升級更紮實,促成內需服務業、傳統產業的崛起,平衡半導體、電子資訊業一枝獨秀的局面,則臺灣經濟高成長的新常態,將可以更樂觀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