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卸任在即 蔡總統更應面對能源轉型失敗的現實

「棄核就火」不夠綠、綠能發展不夠快,已成爲政府能源轉型的軟肋。圖/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在今年國慶文告中,細數過去七年多的政績。關於能源轉型現況,只有短短三段話,分別提到能源供應、綠電進展及2050淨零,並強調能源轉型只能快、不能慢。然而,解析政府的能源轉型進程後,卻可發現真實的現狀,並非全如總統所言,甚至出現「既不綠、又不快」的難堪窘況。

而身爲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副總統賴清德日昨發表能源政策,雖鬆口不排除運用核能,卻又設下「未來新技術如果有辦法解決核能安全及核廢料問題」的先決條件,顯然仍無視臺灣能源轉型失敗的現實。

首先,蔡總統說「剛接任總統時,臺灣的電力備轉容量率,曾經最低只有1.64%。但這七年多來,我們大幅提高能源供應,也全力推動能源轉型,終於在去年迎來了轉捩點,讓綠電的總髮電量,首度超越核電。」蔡總統上任之初,正好遇上核一1號機與核二2號機受政治因素干擾而停止運轉、核一2號機則因用過燃料池滿載,於運轉執照到期前兩年(即2017年6月)便停止運轉。期間確實出現「瞬時」電力備轉容量率偏低的情況。

不過,多年之後,情況其實未見好轉。備轉容量率在去年4月27日最低曾降至2%,今年7月21日最低也曾來到3%,都是屬於「供電警戒」的狀態。更有甚者,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之間,不到一年即發生三次全國性大停電,肇因正是備轉容量率過低。

在能源供應方面,經濟部與臺電透過《長期電源開發方案》,確實於蔡總統任內新增了不少發電機組,其中也包含馬政府時期便已規畫的機組。但整體的能源供應真的提高了嗎?其實並沒有!

根據經濟部歷年出版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公、民營電廠於2016至2023年總共新增11部燃煤與燃氣機組,總裝置容量爲828.3萬瓩;不過,除役機組達15部之多,總裝置容量爲785.6萬瓩。換言之,蔡政府在八年內僅擴增42.7萬瓩的供電能力,相當於32億度的年發電量,明顯無法滿足用電成長的需求。

因此,總統口中的「大幅提高能源供應」應是指再生能源。2016至2022的七年間,整體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從473萬瓩增爲1,413萬瓩,增幅達200%,不可謂不多;但檢視實際發電量,則是從2016年的127億度增爲2022年的238億度,增幅遠不如預期。不過,在僅剩三部機組運轉的情況下,核電發電量降爲237億度,也成就了蔡總統口中的綠電轉捩點。

值得留意的是,過往七年間,全國各式能源發電量總計增加了240億度,在覈電逐步退場的情境下,火力發電持續成爲供電主力,同一期間的發電量增加211億度。在新增電力裝置容量極度有限的情況下,原本負責中載電力供給並可接受機動調度的燃氣機組,必須「變身」爲基載機組。可供調度的機組數量減少後,使得備轉容量率受到大幅壓縮,也讓缺電夢魘揮之不去。

蔡總統又說現在光電發電量大增,不用擔心夏季午後缺電,傍晚的尖峰時段還能維持7至10%的備轉容量率。事實上,如此樂觀的備轉容量率僅爲預估值,不僅納入慣常水力與抽蓄水力的所有裝置容量,且具備沒有任何機組發生故障的前提。

但根據過往經驗,大停電通常不會在所有機組都完好的情況下發生,一旦用電尖峰出現,且遇上水量不足或任一大型機組停機待修,7至10%的備轉容量率將會只剩「安慰劑」的功能,無法反映出真實且即時的備轉容量。

最後,蔡總統強調世界正急起直追「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卻又說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儲能網絡建構,和電網韌性強化,只能快、不能慢。總統似乎認爲再生能源搭配儲能,就足以讓我國達到淨零轉型,無須考量全球多國都已將核電列入淨零選項的事實。總統並未詳述電網韌性如何有利於淨零,在此反而凸顯再生能源電力的大幅提升,可能對電網穩定性造成衝擊,所以韌性需要強化。

另一方面,2015年之前,即使用電量逐年攀升,在三座核電廠六部機組正常運轉下,我國火力發電的佔比都能維持在78%上下。自從2014年底核一1號機提前停止運轉後,我國火力發電佔比便開始超過80%,而且年年如此,今年前八月的佔比已達83.9%,是近五年新高,勢將導致排碳量持續上升,也拉遠了淨零目標。

整體而言,「棄核就火」不夠綠、綠能發展不夠快,已成爲政府能源轉型的軟肋。卸任在即的蔡總統必須面對能源轉型失敗的現實,並在僅剩的任期內做出快速有效的政策調整,千萬不要留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給繼任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