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正視對美國順差擴大帶來的衝擊

工商社論

日前美國貿易代表萊海澤表示,美國對臺灣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增,美國與臺灣顯然還有些未解決的貿易爭端,這些都是讓臺美無法展開雙邊貿易協定(BTA)談判的原因。萊海澤雖已隨着川普政府下臺而不再是美國貿易政策主導者,然其臨別之言,仍值得我們注意。

臺灣去年對美出口大幅成長,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對臺逆差自然是扶搖直上,依美國海關統計,去年前11個月對臺逆差已升至269億美元的新高,以此推計全年對臺逆差將升逾290億美元,甚至逼近300億美元,這是有史以來對臺灣出現最大的逆差。

美國對臺灣逆差擴大,意味着臺灣對美國順差升高,事實上也是如此,依據我國海關統計,去年我國對美國享有的順差是179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雖然兩國海關統計數字差逾百億美元,然而卻同指着一件事,那就是臺美貿易失衡趨於嚴重,這對臺灣或許不是個問題,甚至會因此而高興,但對美國而言,那卻是個大問題。

回顧1980年代,隨着我國經濟發展對美出口逐年升高,對美順差快速擴大,美國政府對臺灣的指責紛至沓來,1984年美方與我國進行智慧財產權談判,指責我國仿冒品讓美國於1982年損失60~80億美元的商業機會,同時也損失了12.1萬個就業機會,美方還說美國國內仿冒品中有六成來自臺灣,對此無理的指控,當年國貿局蕭萬長談判桌上嚴詞駁斥、據理力爭,美方對逆差的容忍度之低,指控之浮誇,於此可知。

自1985年我對美順差升逾100億美元,美方的談判力道加大,爲因應美方的催逼,我國特別成立「行政院中美貿易順差專案小組」,這是個部長級協商平臺,由經建會主委趙耀東主持,與會者經濟部長李達海財政部長錢純交通部長連戰及外交部長丁懋時,由此可知當年貿易順差擴大所帶來的談判壓力。美國對臺灣的要求非僅於智慧財產權,舉凡影片進口租賃業港工捐、勞工權益法令金融業、輸美鋼鐵、關稅調降等等,無所不談。

雖然美方不斷施壓,但是我國輸美商品仍持續成長,1987年對美順差升至160億美元。順差愈大於經濟成長雖是好事,卻也讓美方態度更加強硬,讓臺灣面臨更大的市場開放壓力,美方除要求我國提降稅清單,還要求我改革進口籤審制度,並且要我國比照巴黎公約的精神簽署雙邊專利協定。此外,我國政府也經常組團赴美採購,以表達我國改善對美國貿易逆差的誠意,這一頁談判歷史之艱辛,不言可喻。

必須注意的是,1980年代對美順差升高不僅帶來市場開放的壓力,臺幣匯率也成爲美方關注的焦點,1986年初1美元兌39.6元臺幣,次年年初臺幣匯率升至35.2,年中雖已升破30,但猶未能讓美方滿意,當時有一則新聞如此敘述:「雖然新臺幣已升值22%,惟因對美貿易順差仍顯著增加,美國仍要求新臺幣匯率升值,否則將取消中華民國享有的優惠關稅待遇(GSP)。」美方的談話自然是有力量的,這一年的年底新臺幣匯率已達28.9。

雖然當年這一波新臺幣升值有國際因素,也就是1985年廣場協議迫使日、歐匯率升值這個背景,但是對於臺灣而言,由於升值又急又猛,使得出口廠商面臨極大壓力。爲因應匯率升值、市場開放及制度變革,廠商開始將生產線移至中國大陸,當年不少人憂心臺灣將出現產業空洞化所幸,當年政府訂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以爲因應,廠商西進、南向投資非但沒有讓臺灣空洞化,反而帶動產業升級,隨着供給原物料零組件給海外臺商更帶動貿易輸出,而讓臺灣在這一波新匯率價位外貿制度下仍得以享有6%以上的經濟成長,創造充分就業。

從1980年迄今已逾四十年,我們可以發現美國不論是民主黨執政或共和黨執政,對貿易逆差的容忍度都是非常低的,往年如何,今天也是如何,對日本如何,對中國大陸亦然,對臺灣自然也不會有例外。雖然我們可以聲稱依我國海關統計,對美順差沒那麼高,也可以如經濟部長王美花所言這是臺商回臺所致,但是美國向來不會理會這些說辭,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我國對美貿易順差續創新高,在1980年代發生的談判、壓力必然會再捲土重來,也許談判的議題會改變,談判方式會不同,但來自美國的壓力絕不會少於當年。

我們認爲,執政當局不要只想着如何洽談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以博得簽署的美名,該關注的是這個協定能爲臺灣帶來多少出口優勢,我方有多少籌碼能說服美方,否則簽了一個城下之盟,徒然爲臺灣外貿戴上緊箍咒,豈是好事?然而,如今看來,隨着美方關切我國對美順差擴大,洽談BTA已非最急之事,當務之急是借鏡1980年代的的談判經驗,妥爲運籌,纔是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