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重新檢討「2025非核家園」和能源配比 此其時矣

工商社論

極端氣候發威,北半球酷寒的景象,嚴重影響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民衆生活。而同一時間,環保署提出預警,在2月20日到25日期間,西半部16縣市的空氣品質不良將達到「紅害」等級;環保署因而啓動應變機制,國營事業和大型的民營電廠「降載」因應。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如何面對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當是政府在籌謀達成「2025非核家園目標時,必須嚴肅思考的議題

今年開春的北半球嚴寒,對於進入施打新冠疫苗階段的各國政府而言,真的是雪上加霜;而這樣的場景,有的是因爲政府的政策,有的則是天災人禍

一方面,日本政府在2018年所訂定2030年的「理想能源組合」,電源的結構分別是:石油(30%)、煤炭(25%)、天然氣天然瓦斯)(18%)、再生能源(13~14%)、核能(10~11%)、以及液化石油氣(液化瓦斯)(3%)。另一方面,今年1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正式宣佈:「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簡言之,在擁有核電廠的現況之下,降低二氧化碳的不二法門,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的能源佔比。

但是,真正令人驚訝的則是,因爲酷寒而凍死數十位民衆的慘劇,竟然會發生在美國。今年農曆春節期間,德州出現百年一見的攝氏零下22度,突如其來的冰雪風暴,造成近乎各種電廠都停電,導致這個能源大州的獨立電網停擺,而國內外的科技廠商,也都陸續宣佈停工。2月中旬,人口3,000萬的全美第二大州,400萬戶停電;因爲沒有暖氣,民怨沸騰,從民生經濟問題,進而演變成爲政治問題。美國總統拜登也在2月15日宣佈,德州進入緊急狀態。

就此觀之,政府的政策,可以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更必須要事先就擬定好臨時應變的因應對策。此外,天災雖然無可迴避,但是,能夠避免的則是:不要將從天而降的災害,做爲施政不力的藉口。

而以2月下旬,環保署面對「紅害」等級的空氣污染,要求國營事業和大型的民營電廠「降載」,並召開南部縣市的應變會議來說,雖然不能改變空污對於健康影響和生命危害的既有現況,但卻算是來的迅速及時、公開透明。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紅害」空污已經成爲全體國人冬天生活的一部分,會不會成爲臺灣民衆揮之不去的夢魘

有鑑於「2025非核家園」進入倒數計時,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的分配比例,在政府積極推動之下,箭在弦上。但是,從這次北半球的冰風暴和美國德州的經驗教訓,面對極端氣候的災害,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兩個問題,進行滾動式的階段性檢討,降低中長期的能源衝擊。

其一,「當天然氣遇到藻礁」。桃園觀塘的中油公司所屬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地點是蔡英文總統於2013年4月20日,親筆寫下「藻礁永存題字之所在地。摒除蔡總統對環境生態的政治承諾與在野在朝之主客易位思維,勢在必行、生米煮成熟飯的天然氣,已經是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共識,當各國都將天然氣視爲能源組合之一,50%的能源配比,可以預見的將是市場價格的高漲,以及未來國內電價的持續上漲。

其二,對於臺中火力發電廠,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在今年1月提議:「2035年(中火)燃煤全部除役」,臺中市政府的迴應則是「沒有反對燃氣機組設立」,而是「要求燃氣進,燃煤退」。此問題顯示出來的意義,一方面對於燃煤電廠造成嚴重空污、危害身體健康,是有科學根據和政治共識。另一方面,有志於參選下次臺中市長的蔡其昌副院長之提議,又提出另一個大哉問:如果2035年,中火的燃煤機組真的全部都除役,屆時早就沒有核電,則如果不是提高再生能源20%的配比,要不然就必須提高天然氣的能源配比,政府準備好了嗎?

過去幾年來,愈來愈多的臺商迴流,工業區熱鬧滾滾,科學園區遍地開花這些都意味着未來的用電量「沒有最高,只有更高」。面對燃眉之急,政府應該超前部署的最重要作爲,莫過於重新檢討、並推遲2025非核家園的時程,爭取燃氣燃煤與再生能源的最低空污組合。換言之,將民衆的生命健康擺第一,燃煤電廠是中南部民衆最嫌惡的設施,要在四年後就達成「非核家園」的願景,不能以犧牲國人健康爲代價;有鑑於再提高天然氣50%的能源配比,有其現實上的困難,而20%再生能源目標能不能準時達標,也仍在未定之天。政府應該預留啓動部分核能機組的政策空間,同時要未雨綢繆,擬定好最壞情境的臨時應變之系列措施,確保能夠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氣候災害,只是天災,而不會是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