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主計總處GDP預測應恢復一年八次

工商社論

主計總處將於週末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修正今年經濟預測,在瞬息萬變的年代,現行一年四次的預測已跟不上變化,應該恢復昔日一年八次預測,才能掌握最新情勢,隨時調整政策步伐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這段預測史,2009年金融海嘯平息不久,主計總處經內部評估決定自2011年起將一年四次的預測擴至八次,隨同概估統計一併對外發布,執行才兩年,於2013年又重返一年四次預測。

主計總處於兩年內忽而擴至八次,忽而減爲四次,原因何在?主計總處的說法是:「新加坡日本南韓一年只發布四次預測,預測頻繁修正意義不大。」這自然是表面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彼時擴爲八次時主計總處曾說:「鑑於金融海嘯後經濟情勢瞬息萬變,一年四次預測已難以掌握時效。」何以一下子說四次預測難以掌握時效,一下子又說頻繁預測意義不大,豈不自相矛盾?

讓主計總處退回四次的真正原因是全球景氣劇變,2012年我國經濟成長預測連續九度下修,連連下修這件事在立法院屢遭消遣「連八降」、「連九降」,甚至被譏爲「九降風」。試想,如果一年只預測四次,何來九降風?思來想去,這全是一年預測八次惹來的麻煩,因此主計總處大筆一揮,又把預測次數改成一年四次。

若說2011年擴大爲八次是從經濟思考所做的改變,那麼2013年退回四次顯然是政治顧慮所做的決定,在政治與經濟之間,主計總處沒有據理力爭,選擇了最省事作法,改回四次。然而,當年之所以考量一年預測八次,不就是因爲全球經濟瞬息萬變嗎?連九次調降預測不正說明了金融海嘯之後瞬息萬變的本質嗎?如此提前示警,何錯之有?當年重返一年四次預測明顯是錯誤的決定,是開倒車的作法。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本質較之十年前金融海嘯時期尤有過之,以去年而言,綜合各家國際機構,年初時認爲全球經濟成長還有3%左右,受疫情影響在年中調降至-4.0%~-6.0%,年底大約又修正至-4.0%,這個變化幅度極爲驚人,由於臺灣外貿依存度高,自然易受全球景氣的影響,全年預測也是時起時落,雖然月前經濟成長概估居四小龍之首,惟這是遠距應用澤及資訊電子業所致,傳統產業服務業仍處於低迷之中,臺灣隨着全球景氣瞬息萬變的本質並未改變,非但未曾改變,不均衡的情況反而更高。

海關統計,十年(2011~2020)來我國出口成長雖逾一成,但22個主要貨品分類中有14個分類的出口值十年來不增反減,長達十年竟有這麼多的業別出口沒成長,非常讓人震驚,如今出口成長全是拜電子及資訊產業所賜,十年來這兩個產業出口佔比已由36%升至54%,去年臺灣經濟雖佳,但不均衡的情況也急劇升高,瞬息萬變的本質更甚於昔日。

有鑑於此,我們認爲主計總處目前一年四次的經濟預測已難以因應全球瞬息萬變的變化,有必要恢復昔日一年八次的預測,這樣的預測纔有助於政府施政,否則依現行三個月一次的預測,全球經濟情勢已發生鉅變,政府官員仍舊還捧着一份過時的預測論述,別說國人不相信,預測機構也難以自圓其說,總統援引這個過時的預測只怕也要遭來嘲諷不接地氣了。

預測不是算命,也不是預言,政治風險、自然災難軍事衝突及經濟不確定性都進不了模型,試問有誰能料到1973年以色列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衝突會引來能源危機而造成停滯性通膨?有誰會算準1997年會出現亞洲風暴?至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又有誰有未卜先知之能?因此只有儘速修正經濟預測纔是務實的作法,政治、軍事、自然災難及各類風險既難以事前預知,那麼解決之道就是增加預測次數,來彌補預測模型的不足,這樣的預測纔是有意義的。

經濟預測的頻率應該多高?一年該做幾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萊恩(Lawrence R. Klein)所設計的預測模型會依據最新的資訊不斷修正,以讓預測更具參考價值,昔日的華頓模型、環球透視、以及今天的IHS Markit差不多也是循克萊恩的思維,參考最新情勢每月修正預測以讓預測更有參考價值。以學術機構着眼於預測理論而言,也許一年預測兩次、四次已足矣,但主計總處的預測旨在反映最新總體情勢而非做理論研究,因此自應多多益善。

我們呼籲本次國民所得評審會議與會專家提案,好好討論當前預測次數的困境,事實上,十年前主計總處已邁開大步,一年預測已達八次,如今不論從全球經濟的動盪風險,預測的參考價值等各方面來思考,恢復一年預測八次纔是務實的作法。盼望國民所得評審會能排除政治顧慮,以讓主計總處的預測在新的一年能與國際情勢更快速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