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壯美華章

(原標題: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壯美華章)

【迎兩會特稿】

光明日報記者 王丹 陳晨 劉坤

和風煦暖,萬物復甦。

春天的氣息更濃了,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也如約而至。民智民意將在這裡匯聚,改革良策將在這裡共商,發展大計將在這裡擘畫!

2023年,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爬坡過坎、砥礪奮進,交出了一份高含金量的答卷,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必將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壯美華章!

強信心,中國經濟邁出穩健步伐

2024年伊始,“愛達·魔都號”結束碧海遊弋,返回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順利完成商業首航。

它的交付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標誌着,我國實現了大型郵輪建造領域零的突破,把造船業皇冠上的這顆“明珠”收入囊中。

過去一年,更多奇蹟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精彩演繹——

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商業首飛,世界首臺鐵路橋樑換運架一體機“太行號”正式投用,全球首臺12000米特深井自動化鑽機開鑽……

一個個“國之重器”的驚豔亮相,標記着開拓進取的堅實足跡。一個個“從0到1”的驚喜突破,銘刻着攻堅克難的豪情壯志。這是創新浪潮奔涌的聲音,更是復興夢想拔節的聲音!

“2023年,面對異常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國經濟邁出穩健步伐,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經濟巨大的韌性、潛力和活力,也有力提振了發展信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承哲代表說。

2023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汽車出口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新三樣”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綠色底色更加鮮明,安全基礎更加穩固。中國經濟再次向世界展示了“穩”的定力、“進”的活力。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多措並舉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發佈並持續推動穩外資24條政策落地……我們以實際行動宣示了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

中國式現代化邁出了堅實一步!但這場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還遠沒有到可以歇歇腳、鬆口氣的時候。

“今年,我們將以科技創新爲驅動,增強企業活力,加快推動電力工控、燃氣輪機、氫能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更大力度佈局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江毅委員語氣堅定。

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唐崖鎮彭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焦憲代表充滿期待:“現在我們村的當家產業已基本成形,年產值突破1.5億元。我們將用心用力做深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讓村民腰包更鼓、日子更美!”

星光不負趕路人。乘勢而上,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億萬追夢人必將共同創造新的奇蹟。

暖民心,民生答卷托起百姓福祉

一年來,我們迎難而上,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拿出真金白銀、推出真招實招,着力補短板惠民生,寫下溫暖人心的答卷。

看就業——各級政府各類資金直接支持就業創業超3000億元,助力經營主體減負穩崗擴就業;持續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202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一個個鮮活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被託舉起的家庭。

看教育——持續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各地新增優質學校1700多所;積極推進產教融合、職教出海……人民羣衆“上好學”的期盼得到有力迴應,更多孩子迎來人生出彩的機會。

看醫療——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9%以上;醫保目錄更加優化,126種新藥“入列”;跨省異地就醫聯網醫藥機構達55萬家、惠及羣衆就醫1.3億人次……醫療保障成色更足,羣衆就醫負擔進一步減輕。

“我國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老百姓享受到了更便捷、更普惠、更有溫度的醫療服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黨委書記劉連新委員說。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民生保障的探照燈照亮更多細微處,不斷織密的保障網托起“穩穩的幸福”。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實施,讓殘疾人和老年人更順暢地融入社會生活;推進托幼一體化試點,破解幼兒家庭托育難題,爲年輕父母解憂……每個羣體都收穫了紮實的獲得感、沉甸甸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不,得益於鄉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多村民能在家門口鍛鍊身體了,練練器材、打打球、跳跳廣場舞。別提多帶勁了!”湖北省體育局副局長丁亞琳委員笑言。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從人民中走來的百年大黨,從來沒有也不會忘記爲什麼出發。

築同心,文化自信凝聚復興偉力

河南安陽,洹河之畔。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近4000件套文物穿越時空隧道,與觀衆見面。

90多年前,中國考古者在洹河沿岸剷起第一鍬土。幾代考古人嘔心瀝血、櫛風沐雨,讓沉睡了三千載的商文明走入公衆視野。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我深深地明白‘守護’這兩個字背後的千鈞重任!”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布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李利代表說。

守民族之魂,護文明火種。

過去的一年,三星堆等考古發掘成果不斷“上新”,揭開更多歷史謎團;多方協力,北京中軸線申遺加速推進;借力數字化技術,更多古籍在雲端與讀者見面;更多非遺傳承人進入研培課堂,讓古老技藝推陳出新……中華文化煥發時代華彩,煌煌文脈更加蔚爲大觀!

君不見,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裡》上映,影廳成大型“背詩”現場;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上,醇厚國風與火熱青春邂逅,演繹中國式浪漫;考古不再是冷門專業,文保也不再是孤勇者的冒險!

君不見,博物館成名副其實的“城市客廳”,“逛館”成爲新時尚;“千年瓷都”景德鎮煥發生機引得“鳳來棲”,現有“景漂”超過6萬人;黔貴大地上,“村BA”“村超”賽事精彩上演,創造新時代鄉土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噴薄而出!

億萬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共鳴與認同、滿腔激盪的自信與驕傲,持續激發的熱情與創造,正凝聚成奔赴夢想彼岸的澎湃力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正昂首闊步走在大道上!

文有脈,行必遠。源頭清,瀾必闊。

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宏闊實踐,展現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樸素智慧;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凝結了“民爲邦本”“爲政以德”的寬廣胸懷;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蘊含着“尚和合、求大同”的深邃思想……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今天,中國式現代化有了更爲強大的思想指引和精神支撐,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篤定和自信!”東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楊曉慧代表說。

看,廣袤田野上,插秧機栽下行行新綠;工廠車間裡,生產熱火朝天;港口碼頭上,大機械臂裝卸不停;大街小巷中,濃濃“煙火氣”緩緩升騰……

新的春天,新的出發!

朵朵升騰的浪花,匯聚成新時代昂揚奮進的洪流。復興夢想熠熠生輝,正向我們揮手!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2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