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發表「臺灣首臺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 預計10月底試量產10臺呼吸器

▲工研院打造臺灣首臺呼吸器原型機。(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工研院今(8)日召開線上防疫科技記者會首度曝光「臺灣首臺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主要就是因應國外呼吸器需求數量較以往提高至5-10倍,因此攜手產業合作在17天內就完成臺灣首臺呼吸器原型機並順利運轉,並預計10月底試量產10臺呼吸器,目標明年6月完成量產100臺呼吸器。

▲工研院攜手產業合作在17天就完成臺灣首臺呼吸器原型機並順利運轉。(圖/工研院提供)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羅達生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經濟部在防疫部署上已做好三階段的準備,第一階段是備齊防護裝置,包括口罩防護衣等,並籌組口罩國家隊、防護衣紡織國家隊,也爲醫護人員的健康做好全面防護。

羅達生指出,第二階段則是建立檢測病毒能量,包括中研院國衛院國防部預醫所等機構,都齊力研發檢測快篩技術,工研院也在短時間內發表核酸分子檢測系統,以1小時快速揪出初期感染者,防止疫情擴散。

羅達生分享,現在進入防疫整備的第三階段,強化醫療照護的能量,面對新冠肺炎全球確診病例持續攀升,呼吸器數量供不應求,透過建置首臺呼吸器原型機,發展臺灣高階醫療器材的自制能力,並在這次全球呼吸器的需求中,找到臺灣佈局高階醫材契機

▲工研院打造臺灣首臺呼吸器原型機,預計10月底試量產10臺呼吸器。(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過去臺灣急重症使用的呼吸器都是仰賴進口,工研院僅花17天就打造出國內首臺呼吸器原型機,象徵四大意義,包括超前部署防疫物資、提升臺灣產業爭取佈局高階醫材市場的機會、建立臺灣呼吸器校正及驗證能力、凸顯臺灣可以協助全球呼吸器需求的能量。

劉文雄指出,3月底美國呼吸器大廠美敦力(Medtronic)無償釋出PB 560機型呼吸器的基礎設計後,工研院整合機構、電控韌體軟體資訊系統整合等七大領域,成功找到逾500個以上的關鍵組件,展現出臺灣供應鏈的絕佳彈性與優勢,爲臺灣產業在國際急重症呼吸器市場擦亮能見度

▲工研院希望號召更多業者加入生產呼吸器。(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啓萬表示,從疫情發生至今,工研院除了整合跨領域技術,推出包括病毒篩檢、體溫偵測、居家關懷管理系統等一系列防疫科技,更超前部署全球呼吸器的醫療照護需求,齊力發揮團隊的軟硬整合實力與產業人脈,打造國內首臺醫療級呼吸器原型機。

林啓萬指出,工研院掌握三大關鍵,第一個關鍵是軟體,團隊成功解譯美敦力原型機的軟體程式與功能;第二關鍵是系統組件,團隊積極在上中下游產業鏈中,找尋包括微處理器、感測器電扇馬達鼓風爐面罩等零組件,甚至以3D列印方式自制。

林啓萬進一步指出,第三個關鍵是系統驗證,將呼吸器的關鍵零組件國產化是第一步,並通過軟硬體測試與最後的確效驗證,在無縫接軌下,希望成功從開源解碼(open source)變成實際產品(real product)。

工研院強調,目前打造的原型機預計將在10月底完成10臺呼吸器試量產,以進行各項法規符合性驗證,未來也希望號召更多業者加入生產,預計在明年6月完成量產100臺呼吸器的目標,展現以科技研發守護臺灣,與全球防疫並肩作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