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要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加大司法助殘保障力度,構建助殘社會聯動體系,努力讓殘疾人感受到司法溫情、重拾生活信心,爲社會安定和諧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殘疾人是社會特殊困難羣體,需要格外關心、特別關注。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殘疾人事業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聯合發佈了《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切實加強殘疾人司法保護的意見》,就進一步加強殘疾人權益保護提出明確指引。人民法院要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加大司法助殘保障力度,構建助殘社會聯動體系,努力讓殘疾人感受到司法溫情、重拾生活信心,爲社會安定和諧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加強組織保障,聚合殘疾人權益司法保障“源動力”。定期專題部署,充分認識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加強對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的領導和保障,可以通過定期召開黨組會、院務會研究部署涉殘案件審判和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提升正規化、規範化、專業化水平。完善專門場所,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殘疾人綠色訴訟通道,在接待場所、審判場所改造增設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廁所、無障礙車位等設施,配備輪椅、助起器、助聽器、老花鏡、急救箱等各類用具和必備品。建立專業團隊,各業務部門可探索建立相對固定的專業審執團隊負責涉殘疾人案件辦理,深入研判涉殘疾人糾紛案件特徵和處理方式,與時俱進更新審判理念,夯實司法助殘工作組織保障。
構建特色機制,聚合殘疾人權益司法保障“推動力”。在立案環節中,視情況安排專人接待、引導和協助殘疾當事人立案。肢體殘疾當事人行動不便的,法院工作人員也要靈活機動處理好立案事宜。在民事審判中,要加強對殘疾當事人的訴訟指導,對確有困難無法自行收集證據的殘疾當事人,法官可以依職權調查取證。充分運用小額訴訟程序,發揮一審終審優勢,儘快實現殘疾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事實清楚、債權債務關係明確的金錢給付案件,依法引導殘疾當事人申請適用督促程序,以支付令方式快速結案。在刑事審判中,堅持人權保障和教育感化相結合的原則,對殘疾被告人充分保障辯護權,加強對殘疾被告人的感化教育工作。嚴厲打擊侵害殘疾人的犯罪,積極促使被告人履行對殘疾被害人的賠償責任。在案件執行中,可以將涉殘疾人案件由速執團隊專人辦理,對申請執行人爲殘疾人的案件,依法從快執結。對被執行人爲殘疾人的案件,秉持善意文明執行理念,在確保殘疾當事人正常生活前提下,妥善推進案件執行。對追索扶養費、撫育費、撫卹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以及需要立即返還社會保險金、社會救助資金的殘疾當事人,依法先予執行。
注重人文關懷,聚合殘疾人權益司法保障“向心力”。加強司法救助,對經濟確有困難、符合相應條件的殘疾當事人,依法爲其緩、減、免訴訟費用,還要注意通過司法救助、執行救助、信訪救助等方式救助特困殘疾人。加強判後回訪,加強涉殘疾人案件判後釋法和心理疏導,重點關注涉殘疾當事人的內心動態和現實需求。定期回訪,強化與社會矯正機構的通聯,幫助他們迴歸社會正常生活。加強結對幫扶,組織幹警與殘疾困難家庭、殘疾當事人結對幫扶,走訪慰問,瞭解突出困難和實際需要,儘可能幫助解決。
延伸司法職能,聚合殘疾人權益司法保障“執行力”。注重聯動化解,法院可以聯合民政、殘聯等專業部門人士擔任涉殘案件特邀調解員和人民陪審員,切實提升司法助殘工作專業化水平。加強同殘聯等人民團體、政府有關部門以及殘疾人所在單位、社區兩委的溝通聯繫,促進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還可在殘聯設立“殘疾人訴訟服務聯絡站”,定期指派法官駐點提供法律諮詢、指導涉殘糾紛調解。注重問題解決,審判執行工作中發現有關單位存在侵犯殘疾人合法權益的行爲或者維護殘疾人權益工作不到位等情況的,及時向主管單位、相關部門通報相關情況、發出司法建議,跟蹤反饋督促落實。開展國家監護制度、農村收養關係等殘疾人司法保障方面的專題調研和討論,共同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注重法治宣傳,開展“全國助殘日”系列主題活動,大力宣傳殘疾人保障法,在尊重當事人隱私權的前提下,通過巡迴審判、案例發佈等活動,引導社會大衆關愛、理解殘疾人,培育全社會扶殘助殘良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