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與反應

陳鴻逸

「我竟然把一位剛認識的人弄生氣了。」這樣的話語竟迴盪在筆者心裡久久不去,隨着寫給對方的道歉的時序漫渡,終使知道做錯一件事,愧疚的感受原來如此深刻。筆者在某個機會下,遇上了一位朋友,其態度談吐使筆者覺得應是個可以深交的朋友,但在種種因素之下,卻因爲個人情緒與不當的溝通,反而惱怒了對方,終使此事成爲了不愉快的結尾。從這樣的過程不僅使筆者理解到,原來每個人所企求、盼望的交友方式是很不一樣的,而且對於事物反應不一,也造就了不同的溝通模式

同樣地,這也讓筆者想到另一位大學時的朋友,其實他的出發點都是爲了身旁的朋友好,但由於講話方式的不妥當,往往使人覺得備感壓力、不舒服,但其實只要熟識的人皆知,他是個直腸子且爲朋友着想的好人,只是方式躁進了些。

這不禁令人想到「溝通」其實不只是說話,更包含了許多的分寸及拿捏,每個人對於一件事的反應其實都不同,而且也隱藏了不同的價值觀、對事物的判斷等等,實在無法透過自己單一的思想框架去依循他人。也或因如此,人們往往只思考到自己的做法能否處理、解決事情,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而致使導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但或許讀者會問,當彼此產生嫌隙、誤解了該怎麼辦呢?此時,做爲事發起因者,因抱持着謙卑的姿態盡力地將誤會、不快給消除掉,並適時地表現出自己的誠意、錯失與反思纔是。致於被傷害者、被誤會者也許能再多給對方一個機會,讓彼此能有多一些溝通、瞭解的可能性,因爲這總比未來後悔或將痛苦隱藏在心裡會來得更好一些。畢竟人生道路總有許多的事情、人物會在身旁經過,而會是美麗的邂逅或是痛苦的來源,都端視人們如何處置、看待所發生的一切了。多做溝通、多留意他人的對事情的反應、關懷彼此的需要,相信都是建築友情(甚至是愛情親情)最好的方法喔!

最末,筆者得向前述的朋友道個歉,或許有機會讓我們再重新做個朋友吧!

作者陳鴻逸,彰化師範大學博士生。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