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感30、50、90歲最顯著 主因:生活決策力和健康

研究顯示,孤獨感最高的時期通常在20歲末、50歲中以及近90歲。(圖/取自Pixabay免費圖庫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現代人大多過着「孤單寂寞覺得冷」的生活,國際精神病學雜誌指出,年近30歲、55歲前後以及80歲後期者,是孤獨感產生高峰。孤獨感的普及及惡化與性別無關,研究指出,造成差異主因在於生活決策能力個人健康顧慮。據研究報告稱,實驗訪問27歲至101歲的聖地牙哥居民,約3/4的人產生中至高度孤獨感,比預計的1/3多上許多。

根據CNN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研究發現,神經科學教授Dilip Jeste分析,年近30歲的人,正面臨重大決策期,且通常會認爲其它同齡人的決定更好,因此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愧疚,造成寂寞與疏離感的上升。

▲人之所以感到孤獨,並非因爲沒有朋友,而是因爲理想現實間的落差。(圖/取自Pixabay免費圖庫)

50歲中期的人正迎來中年危機,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多數人在這個時期察覺自己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心血管疾病,有些人體會生離死別,開始感到人生苦短。接近90歲的人,健康問題親友分別的狀況更多,甚至可能有晚年財務問題。

Dilip Jeste說明,孤獨是主觀的,並非代表沒有朋友,人們社會關係中感到疏離,可能是因爲「想要的」和「擁有的」不同,也就是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但能善用「人生智慧」則可以有效降低孤獨感,善於應用生活常識情緒管理同理心、包容心觀察力及準確效率的決策能力,以面對生活的人,孤獨感通常較低。

法國作家卡謬(Albert Camus)的作品異鄉人》中,描述部份的人因爲對社會的迷惘所造成的孤獨與疏離,逐漸地甚至對自己感到陌生,開始以冷漠反抗生活;慘敗是必然的,但蔑視悲劇態度,卻使他們成爲挑戰荒謬的英雄。異鄉人並不只是指書主角,而是許多活在孤獨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