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是房奴? 這個朝代房價所得比竟是臺灣現在的20倍

▲「千年房市」研究中國朝代房價。(圖/貓頭鷹出版社提供)財經中心臺北報導

上週內政部營建署公佈全臺「房價所得比」,全國房價所得比達9.35倍,創下歷史新高,臺北市更是要不吃不喝15.47年才能買房。不過,若是翻開中國房價史,臺灣此刻的房價所得比只能算是「還好」。

大陸文史工作者李開周,在十年前發現身邊朋友都在談論房價,於是他找遍史料研究中國各朝代的房價、居住問題,瞭解「房奴」是否是華人民族特性,並將研究所得出版成書「千年房市」。

聯合報》報導李開周的研究指出,根據史料記載,南朝一名叫蔡闊者在開封建房子值50萬錢,另一位王琨廣州買房子則花了150萬錢。若根據南齊書的記載,南朝居民有一半人年薪不滿3千錢。也就是說,南朝的房價所得比高達200倍,竟然是現代臺灣房價所得比約20倍左右。

李開周在書中表示,從歷史中觀察古人生活,但同時也看見「現在」,今日《民法》中的「典權」和「買賣不破租賃」都可以在過去找到相似的例子,古人也一樣有「居住正義」問題、一樣有「房奴」困擾。至於,一般小民如何避稅也不是近代纔有人「鑽研」,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